第390章 留下(第2/3頁)

馮舉越發謹慎,回道:“臣不曉兵事,兵部蔣尚書應該了解得更多一些,要傳他來嗎?”

“不必,只是閑聊而已。馮大人,這裏不是勤政殿,不要太拘謹,在這裏說的話沒人記錄,也不會變成聖旨。”韓孺子笑道。

“是是,臣初來乍到,還沒跟上大家的思路。”馮舉也笑著回道,看樣子沒打算放松。

東海王事前得到過皇帝的提示,這時笑道:“吏部不是管著天下所有的官兒嗎?將軍也是官,馮尚書多少應該了解一些吧?”

馮舉沒想到自己會這麽受重視,正色道:“吏部管的主要是文官,武將由兵部任命,在吏部備案而已,要說了解,我肯定了解一些,但是不出陛下所知的範圍。”

“那也行啊,陛下說了,咱們只是閑聊而已,馮大人了解什麽就說點什麽唄。”東海王順著說下去。

皇帝看上去也很感興趣,馮舉沒辦法,只得道:“還是兵部蔣大人更了解情況……臣勉為其難吧。據臣所知,武帝時名將的確很多,有一些不幸早逝,如鄧遼鄧大將軍,有一些年紀過大,正常致仕返鄉,還有一些……呃……還有一些……”

馮舉吐吐吞吞,東海王笑道:“馮大人欺負陛下和我們這些人年輕不經事,非得讓我們去查從前的公文?”

馮舉尷尬地幹笑一聲,“武帝晚年除掉一些將軍,先帝……也除掉一些。”

“武帝就算了,先帝為什麽也要這樣做?”東海王有點吃驚,他早些年一直準備繼位,可是沒住在宮裏,對父親桓帝的事跡不甚了然。

“這個……先帝在時,大楚還沒有這麽多的憂患,尤其是匈奴人,看上去一時半會不會惹事,先帝大概是以為武將易生事,所以將一些人下獄,又將不少人勸退回鄉,但這只是臣一家之言,這些事還是要由兵部來說。”

桓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大楚突然間就變得搖搖欲墜,而他卻沒有留下能幫助兒子守住江山的武將。

“馮大人是武帝時擔任吏部尚書吧?”韓孺子親自發問。

“武帝三十八年。”馮舉稍稍松了口氣,在朝廷裏,替別的大臣回答問題永遠都是一件困難,充滿了陷阱。

“六部尚書當中,還有誰是武帝時任職的?”

馮舉稍想了一下,“都是武帝時任職的。”

韓孺子略感意外,按趙若素所說,新帝登基頭幾年,應該著手安排新宰相,第一步就是將這個人送到戶部當侍郎,難道桓帝整整四年都沒將自己的人提升為尚書?耐心也太好了些。

“呵,時間都夠久的。”東海王插口道。

馮舉臉色微變,以為話中別有深意,東海王急忙笑道:“越久越好,朝廷穩定,大楚也能穩定,我明白先帝的用意,肯定是覺得武帝已經安排好一切,後世兒孫坐享其成就行。”

馮舉更顯尷尬,“倒也不是,先帝曾經更換過兩位尚書,後來大概是覺得不妥,又換回原人。”

“哪兩位?”東海王假裝沒看到馮舉的狼狽。

“應該是兵部與工部吧,我記得不太清楚,容我回去查一查……”

“用不著,倒是那些在先帝時賦閑在家的武將,應該整理出一份名單,或許還有可用之人。”韓孺子不想逼問得太緊。

“先帝之命,不好違背吧?”馮舉小心提醒道。

“時移勢易,值此用人之際,先帝若在,也會重新啟用舊將。馮大人,幫朕記著這件事,明天上午與蔣兵部商議。”

“是,陛下。”

議事結束,馮舉告辭,當晚派人通報兵部尚書蔣巨英,讓他早有準備,陛下還是對武將更感興趣。

韓孺子沒讓東海王繼續問下去,是因為他有了別的主意,等蔣巨英走後,他對東海王說:“翰林院正在編纂武帝與桓帝紀,前者已有初稿,後者也該差不多了,你去借一份副本出來,或者抄幾頁,各部尚書的任免一看便知。”

“沒問題,可陛下得給我一份聖旨,起碼是手諭,要不然又得有人因我受責了。”

東海王抓捕刺客立了一功,事後沒有將此事上報的京兆尹卻受到責問,他現在也不敢隨意行事了。

韓孺子笑著寫了一份手諭,讓一名太監跟隨東海王一塊去借桓帝紀初稿。

崔騰找種種借口多留一會,等東海王等人都走了,他上前道:“陛下,我得多說一句,刺客雖然是燕朋師帶進京的,雖然燕朋師住在我家,可是崔家與刺客一點關系也沒有。”

“朕若不相信崔家,也不會讓你進府。”韓孺子平淡地說。

崔騰嘿笑幾聲,“是是,陛下沒理由不信任崔家。可陛下也不能太輕信,比如東海王,他怎麽那麽巧就能抓到刺客?偏偏提供消息的瘋和尚說消失就消失了,連個證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