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兩個皇帝(第2/2頁)

趙若素沒能真正理解“孤家寡人”的意思,韓孺子笑了笑,也不打算解釋,那是他對祖父武帝的記憶,留在自己心中就夠了。

“朕若重整朝廷,你預計多久能初見成效?”

“明春即是大考之年,陛下若能抓住機會,大考之後就能攪動朝廷,此後步步為營,三年可有小成,十年方有大成。”

“比朕的滅匈奴之計還要長遠。”在韓孺子的計劃中,三五年之內,雲夢澤、東海群盜即已剿滅,如果能夠連年豐收,大楚實力也能恢復一部分,可以考慮向匈奴開戰了。

“唯其長遠,可得穩定,不會影響到陛下的除患之計。”

“朝中大臣不會反對?”

“陛下按規矩改變朝廷,有人反對,自然有人支持,只要不是太急,小小波折無礙陛下大計。”

“嗯,讓朕好好想想。”

趙若素勸皇帝不急,他自己更不急,識趣地告退,請皇帝盡早休息。

韓孺子睡不著,趙若素的話雖然生硬,但是的確說中了一些關鍵,皇帝的形象並不是他怎麽做外人就怎麽看,事實上,外人看不到皇帝,只能猜測,而這一猜,就惹出諸多事端。

趙若素根本沒有提起吳家,韓孺子卻已明白,在京兆尹眼裏,奪爵即是皇帝要報復吳家的訊號,所以派人包圍吳家,寧可做過頭,也不能讓“殘暴”的皇帝心生不滿。

回想勤政殿裏的宰相等人,他們的確有點害怕皇帝,只是掩飾得很好,韓孺子在倦侯府裏感受不到這一點,圍在他身邊的都是親近之臣,沒有具體官職,用不著負責,敢說話,也敢亂說話,在這種氛圍中,韓孺子還以為自己威嚴不足。

韓孺子讓太監點起燈籠,前頭帶路,又回臥房休息。

淑妃鄧蕓還沒睡,躺在床上,吃驚地看著去而復返的皇帝,“陛下……”

韓孺子脫衣上床,太監熄燈退下,屋子裏一片漆黑。

兩人並肩而臥,鄧蕓伸手觸碰皇帝的手臂,沒有遭到拒絕,但也沒有進一步的表示。

“討好皇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吧?”韓孺子問。

鄧蕓的手掌略顯僵硬,平時最敢說話的她,這時卻有些含糊,“陛下……何出此言?尋常女子尚且以夫為尊,宮中的嬪妃當然……當然要盡心盡力侍奉陛下。”

“不敢直言的你,與尋常女子無異。”

鄧蕓靠近皇帝,“陛下想聽實話?那我就說實話,討好陛下當然很辛苦,可陛下不常在身邊,更辛苦的是討好宮裏的每一個人。我真希望自己生為男子,能夠馳騁四方、指點江山,不用像現在這樣,步步小心。”

“你們鄧家很想東山再起?”

“鄧家在武帝時平步青雲,可是沒等站穩腳跟,大將軍就英年早逝,沒留下子嗣,剩下我們這些族人,甚至不能留在京城,只能遠遷代國——我們當然希望能夠東山再起。陛下,讓我給你生第一個兒子吧。”

趙若素說能以朝廷規矩治理朝廷,韓孺子很自然想到宮中也有規矩,結果實踐起來卻不那麽容易,他想自己選中的第一個目標是錯的,應該由易入難,可淑妃恰好在倦侯府,他沒有別的選擇。

“那不是朕能決定的事情,你想討好朕,也不用非得生兒子。”

“陛下休以虛辭應對,從古至今都是母憑子貴,沒有子息,再受寵的妃子,也免不了色衰愛弛的一天。”

韓孺子心裏嘆了口氣,看來他非得有一個兒子,才能平息宮中的混亂。

外面突然響起敲門聲,在這種時候打擾皇帝,實在不應該,鄧蕓支起身子,怒道:“這是誰啊,如此大膽?”

韓孺子坐起來,“不管是誰,必有急事。”

他披上一件外衣,下床走到外間,太監已經點起蠟燭,正站在門口,猶豫著要不要開門,看到皇帝,心安不少,問道:“外面何人,深夜打擾陛下休息?”

“末將蔡興海,有急事求見陛下。”

韓孺子點頭,太監開門。

蔡興海掌管宿衛,是極少數能夠直接來見皇帝的人,平時很注意禮節的他,這時卻顧不上行禮,略一躬身,向屋內的皇帝小聲說:“東海王抓住一名刺客,據其招供,已有刺客藏於陛下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