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放糧

接連三天,韓孺子與楊奉每天都去拜訪深巷中的學堂,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有國子監與太學的弟子、尚未授官的進士、各部司的官員……雖然都不是大官,對朝政卻都十分了解,而且熱心於救助百姓。

韓孺子只想弄清一件事:正常情況下,官府該如何賑災?

慢慢地,朝廷運作的方式在他眼裏越來越清晰了:地方上出現災情,官員要迅速收集情況,根據輕重程度上報給相關部司以及宰相府。如果災情比較輕微,地方官當時就可以解決,只需將解決辦法與成本上報;災情稍重一些,地方官不能做主,但要給出解決方案,由上司決定可用否;災情十分嚴重,地方官就只能請罪,然後等朝廷的命令。

其實辦法總是那些,開倉、借糧、勸農、抑商、減租、免租等等,可是非得由皇帝許可,才能顯出皇恩浩蕩與大權在握。

自去年秋天以來,各地的災情文書早已送達戶部與宰相府,那時宮裏還在正常批復奏章,因此能做的事情各地都做了,只是杯水車薪,等到災情需要大規模放糧的時候,宮裏已經不出聖旨了。

韓孺子想要大事化小,困難重重。

第三天,韓孺子從東海王手裏拿到了譚家的初步估算,他們能在幾十個縣裏直接放糧,還能聯絡三百多個縣的富商參與賑災,差不多占受災地方的六成,但是接受能力有限,不超過十萬人,只能堅持一兩個月,而據戶部統計,天下流民幾達五十萬。

這天下午,韓孺子終於見到一位地位比較高的官員——戶部侍郎劉擇芹,他是有資格選帝的大臣之一,敢於來見倦侯,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一見面他就說:“我不是來支持倦侯的,只想為百姓做一點事。”

“我也不是來尋求支持的。”韓孺子笑道。

劉擇芹身為戶部官員,對災情最為了解,但是沒有帶來好消息,“必須有聖旨,其實相關文書早已擬好,只等聖旨出宮,就能分送各地,立刻執行。”

韓孺子對聖旨不抱希望,問道:“有沒有可能將文書直接下發呢?”

劉擇芹用力搖頭,“就算戶部膽子大,可是由誰來送呢?驛站歸兵部管理,沒有兵部關文,一份文書也送不出去,就算到了地方,沒有抄送的聖旨,官員們也不敢執行,各地刺使肯定會上書詢問詳情……總之不可行,寸步難行。”

韓孺子這些天來一直在聽,終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曾經帶兵從馬邑城前往碎鐵城,一路上由各縣供應糧草,這也需要聖旨嗎?”

劉擇芹尋思了一會,“其實是需要的,只不過早就頒布了,是聖旨給予大將軍總督邊疆軍務的權力,大將軍因此才能向郡縣下達命令。”

“大將軍平定內亂時也得到過聖旨吧。”

“當然,否則的話,大將軍離開邊疆就是重罪了。”

“如此說來,大將軍其實是可以征糧的。”

劉擇芹又尋思了一會,回答時不那麽自信了,“應該可以,但是只能用來養軍,不能用來賑濟災民啊。”

“俘虜呢?”

“俘虜?”

“平亂就會有戰鬥,有戰鬥就會有俘虜,各地在供應軍隊的同時,應不應該養俘虜呢?”

“這個……我覺得應該可以,但是俘虜太多的話,地方官還是得上報朝廷,駐軍也要上報兵部與大都督府。”

“可俘虜不能挨餓,地方官是先養俘虜後上報,還是先上報再養俘虜?”

劉擇芹想了好一會,“只能暫養俘虜,等候朝廷命令,可是……”

“可是沒有聖旨,朝廷對這些上報不能承認,也不能否決,地方上就得一直‘暫養’俘虜。”

劉擇芹盯著倦侯,終於相信他真想做點什麽,“問題是大將軍同意嗎?就算他同意,各地軍隊又怎麽可能將流民全抓為俘虜?”

“可以招安,也可以收編入軍。”韓孺子說,俘虜只是一個稱呼而已。

“還是那個問題,大將軍會同意嗎?這個責任不小,等朝廷恢復正常,他需要解釋的事情可不少。”

“大將軍那邊由我來解決,我只希望各地的文書到來時,戶部不會駁回。”

“戶部是有權力駁回的,不過……眼下情況特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不只戶部,兵部、大都督府、宰相府、禦史台等等,都會接到文書,有一家衙門不同意,地方官員就得停止供養‘俘虜’。”

老先生郭叢咳了一聲,插言道:“賑濟災民,事關大楚國運,不能只讓倦侯一人出力,諸君讀書多年,空談仁義,如今也該實踐一下了,右巡禦史申大人曾是我的學生,我可以找他談一談,賑災無關帝位之爭。”

一名年輕的書生開口道:“倦侯賑災之名一旦傳揚出去,再說無關帝位之爭,只怕也沒人相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