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線(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藎忱不死(第3/12頁)

日本人真的要打一次翻版戰嗎?

4月28日正午十二點,在應山,第11軍高級作戰參謀天野正一開始接要各師團的電話。

岡村寧次被調走後,他的助手作戰主任參謀宮崎周一在幾個月前也回國做了第7師團的聯隊長。現在,第11軍作戰經驗最豐富的人,顯然是天野正一了,棗宜會戰真正的指揮者。

1940年5月1日,右翼日軍第3師團、第40師團石本支隊,從信陽順著桐柏山向西南方向行動,大戰打響了。

5月2日,左翼第13師團從鐘祥穿越大洪山,沿漢水東岸北上。

中路第39師團、第6師團池田支隊從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隨縣出發,向西北的棗陽進攻。

擔負“中央突破”任務的本應是強勁部隊,但最初被園部和一郎放在中路的只有最弱的第39師團。在天野提醒下,才搭配上第6師團池田支隊。

最先跟日軍接火的是中路黃琪翔集團軍所轄的第48軍。徐州會戰中表現突出的桂軍將校淩壓西所率第189師扼守的大竹山,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

日軍第39師團炮擊過後,以疏散隊形沖鋒。

淩壓西的部隊剛剛補充了不少廣西新兵,韋萬寧是其中之一,他後來回憶:“……我趴在半山腰的戰壕裏,腿一直哆嗦。我們這個連,除連長外,都是新兵,沒人知道這仗怎麽打,甚至排長也不知道。雖然在廣西受過一點訓練,但那畢竟僅僅是訓練啊,而且時間也不長,所以等鬼子沖上來的這個過程真煎熬。在此之前,連長告訴過我們,敵人不到200米內不準開槍,誰胡亂開槍暴露了目標,就當場斃了誰。但200米有多遠?我不知道。反正我想,只要有人開第一槍,我就打。”

日軍炮擊大竹山時,淩壓西叫他的士兵挨在戰壕和掩體裏一動不動。這是中國軍隊對付炮擊的最常見辦法。就是說,你發炮時,我忍著,如果有人被炸死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等半個多小時的炮擊結束後,當鬼子開始沖鋒到一定距離時,所有步槍和機槍再同時開火。

中國軍隊這個應對辦法,第6師團池田支隊已非常熟悉,他們在中國打了三年,對中國軍隊的戰術爛熟於心。打大竹山時,池田只派出一個步兵中隊進行策應,主力則是第39師團一個大隊。

第39師團從1939年10月來華至今只有半年多時間,除大隊長外,包括中隊長在內,全部是第一次進行實戰。沖鋒時,跟一邊的第6師團士兵比,他們就顯得稚嫩和心虛多了。

開打後,久經陣戰的第6師團士兵悶著頭一聲不吭地往前疾進,同時注意利用身邊的掩護物。第39師團的士兵就不同了,胸腔中不時發出沉悶的“嗯嗯”聲,顯然那是緊張情緒的產物。

戰壕裏射出的萬千子彈,尤其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子彈,叫第39師團的日軍嘗到苦頭,很多人還沒看清楚中國士兵的模樣就被撂倒了。

馬克沁重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的,雖有種種缺陷,但在當時仍屬威力巨大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會戰中,德軍每百米即設置一挺“馬克沁”,在將近40公裏的正面組成密集陣。英軍十多個師沖鋒後,在一天內被德軍的“馬克沁”射殺了多少呢?將近6萬人!這是世界攻堅戰史中最血腥的一幕。

中國軍隊在抗戰中大量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1940年以後,中央軍各部隊,每個營能擁有6挺“馬克沁”,每挺配備12名士兵。但一般的部隊,每個營甚至每個團只能配備兩挺。

平原陣地戰中,多數情況下,當中國士兵打了第一槍後,接下來可以利用的排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左右。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過後,以日軍的攻擊力,他們通常就會沖到眼前,刺刀戰和肉搏隨之開始。山地戰中,時間稍微會長一點。

現在,在大竹山主陣地,兩隊“菜鳥”陷入廝殺。

開始的時候,第39師團的“菜鳥”被打得很慘。第二天,日機助戰,淩壓西的士兵死傷慘重。打到第三天,第6師團池田支隊又撥過來兩個中隊。大竹山一線開始告急。此時,在另一翼,淩壓西的友軍第174師受第6師團池田支隊主力猛攻,漸漸不支了。

日軍發起攻擊的第四天,右翼日軍第3師團,正沿桐柏山向西南攻擊,突然發現湯恩伯第31集團軍出現在自己的右側背,也就是北面。師團長山脅正隆立即下令停止前進,按他的說法:“第11軍發動此戰,意在圍殲第5戰區主力,而殲滅了湯恩伯集團軍,也就等於完成了任務。”

對於山脅的做法,第11軍司令官圓部和一郎有點不滿意。按部署,第3師團必須瞄著西南的襄樊方向全力進擊。經一番催促,第3師團勉強前行。

第39師團在第6師團池田支隊配合下沖過大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