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日落中華門

第9師團進抵光華門時,谷壽夫第6師團狂攻牛首山,馮聖法第58師傷亡慘重,被迫撤離陣地,與王耀武第51師匯合,向南京水西門轉移。

此時,日軍國崎支隊、第13師團主力和第11師團天谷支隊已有一部成功過江;山田支隊已沿長江南岸進擊到幕府山下;直接包圍南京的第6師團、第9師團、第16師團、第114師團、第3師團第68聯隊和第101師團騎兵第101聯隊已完成合圍;海軍第3艦隊第11戰隊正向下關開進。

12月10日臨近中午時分,一輛汽車停在湯山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部門前,從車上走下的是日本華中方面軍參謀長塚田攻少將。

塚田身上攜帶著松井石根南京攻略手令。

在湯山,塚田見到了兩個瘸子:一個是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一個是剛剛被中國炮兵打傷的中島今朝吾。這兩個瘸子是東京的舊相識,而且都曾留學法國,甚至性格上還有點像,在日本軍中都以冷酷、陰郁著稱。

塚田傳達完命令後,問中島傷勢如何。中島沒直接回答塚田的問題,而是說了另外一句話:我已為南京設想了一種命運。

1937年12月10日下午1點,日軍對南京的總攻開始了。

吉住良輔第9師團攻光華門;

谷壽夫第6師團、末松茂治第114師團攻雨花台、中華門、水西門;

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第101師團騎兵第101聯隊攻紫金山、中山門、下關;

第3師團鷹森孝第68聯隊攻通濟門、武定門;

第13師團山田支隊攻幕府山、烏龍山;

海軍第3艦隊第11戰隊向下關突進。

攻城令下達前,日本飛機大量空投誘降傳單,大意如下:“凡中國士兵,如無意抵抗,豎起白旗或將兩手高舉,攜帶本憑證前來歸順日本軍,日本軍必給予充分之關照,且代謀適當職業,以示優待。聰明的士兵們,你們為什麽不來呢?”

日軍得到的回答是猛烈的炮火。

這一天,南京環城防線處處接火,光華門、紫金山、雨花台、通濟門、中山門、水西門……槍聲連成一片,雨花台方向的槍彈聲漸漸壓過紫金山和光華門。

相傳六朝時,有高僧在此登壇講經,感動佛祖,落花為雨,雨花台由此得名。它由連綿起伏的3個山岡組成,最高不過百米,長不到4公裏,這裏以盛產雨花石著稱。雨花石色彩絢麗,紋路形象令人稱奇。但1937年冬天的雨花台,再無往日的美麗,枯枝在北風中搖擺,慘白的日光沒了溫度。

在這片起伏的山岡上,散布著碉堡和掩體,它們之間用壕溝連接,最前面則是屋頂形鐵絲網和專門抵禦坦克的溝壑。再前面是地雷陣地。

雨花台的戰鬥工事主要由重機槍碉堡構成,分兩種,一種是用於正射,另一種用於側射,都有鋼門和橡皮門兩層,厚度從頂蓋到四邊,在1米左右。用於正射的,為開闊射擊視野,射擊孔很寬大,90度開口,呈“外八字”形,視野是有了,但也帶來一個問題:敵人的槍彈很容易鉆進來。用於側射的,射擊口則呈“內八字”形,開口在70度左右。根據實戰效果看,用於側射的更能給進攻的敵人大量殺傷,但在修建時卻側重於正射碉堡,側射碉堡的數量有限。

此外,還有少量戰車防禦炮碉堡。

防守雨花台的中國軍隊是孫元良的部隊。上海戰時,第88師前面就加了個帽子:第72軍。還是孫元良當軍長,但這個軍下面就一個第88師,孫又兼著師長。也就是說,雖然是軍的帽子,但仍是師的編制。第88師守衛中華門、雨花台,左邊是第74軍,右邊是第87師。從1937年12月8日開始,雨花台前進陣地就發現敵情:因為後面的戰士聽到了地雷爆炸的聲音。

守衛雨花台的,是該師朱赤(黃埔軍校3期,江西修水人)第262旅和高致嵩(黃埔軍校3期,廣西岑溪人)第264旅。

戰士們睜大眼睛盯著前方,手裏握著手榴彈,看著日軍俯著身子從遠處慢慢包圍上來!

最先上來的是末松茂治第114師團。

對攻過牛首山的柳川軍來說,雖然登陸後傷亡很小,但在補給上卻落後於自己的競爭對手上海派遣軍。因為日軍的補給都從上海運過來,由於第10軍是繞行從西南面包圍南京的,所以跟從東面向南京進軍的上海派遣軍比,補給線更長,但由於急行軍,最後還是幾乎跟上海派遣軍同時抵達南京城下。

末松師團戰力一般,在通往南京之路上,跑得卻挺快,最先趕到雨花台,但幾個回合下來,傷亡有點慘重,山本重德第150聯隊第2大隊長兒森高槌中佐被擊斃,其以下中隊長、小隊長戰死多名,一些小隊和中隊開始由下士官指揮。

12月9日,第6師團前鋒牛島滿第36旅團岡本鎮臣第23聯隊抵達雨花台。在南京外圍牛首山,第6師團遭到第74軍第58師馮聖法(黃埔軍校1期,浙江諸暨人)部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