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 第三節(第2/6頁)

對於田烈武這樣的宋軍馬軍將領來說,他就只能要求這麽多了。培養精銳騎兵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漢朝騎兵之盛,不僅僅是因為漢武帝在長安組建了常備軍,更是因為在民間,特別是關中地區民間有大量馬匹,關中地區的“良家子”,雖然不能如塞北匈奴一樣完全生長在馬上,但也是從小就習於騎馬射箭,這就保障了可靠的兵源供應。唐朝的騎兵之盛,除了國家擁有大量的牧場外,府兵制的存在,至關重要。當府兵制敗壞後,大唐真正的騎兵,就很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以胡狄為主。所謂的漢人騎兵,大量的其實只是騎馬之步兵。田烈武對這些典故並不清楚,但他已經是一個很有經驗的馬軍將領,他知道大宋的馬軍,大多戰士從應募入伍後,才開始學習騎馬,要精熟騎射之術,已屬相當不易。若要讓他們如契丹人一樣全面,那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的——如十余年前的西軍,在打了近百年的仗之後,擁有的少數幾只馬軍,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真正的精銳敢戰之士;還有選拔標準更加嚴格,對天賦要求更高的上軍……宋軍中馬匹的短缺是這十余年才開始改善的,朝廷鼓勵民間養馬,宣布對每戶養馬五匹以下不征賦稅,是更近的事。也許再過十五年,大宋的馬軍也能擁有穩定而可靠的兵源供應,生長於中戶與上戶,打小騎在馬上打獵、耕地、拉車,只有當這樣的人多起來,大宋的馬軍,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至於現在,田烈武甚至不敢期待如今的西軍馬軍也能如契丹人一樣全面,雖然他相信西軍仍值得信任,因為如今掌握著西軍的,依然還是那些經歷過戰陣的校尉、節級。

所以,雲騎軍已經令田烈武十分滿意。

他手握一萬騎兵,稱得上是兵強馬壯,雖然他是新官上任,對部下還久缺了解,威信也未建立起來,而且這只部隊從未有過實戰的經歷,但當四月十日他收到遼軍入侵的戰報時,他仍相信,他有足夠的領兵經驗,完全可以克服這些困難,大有作為。

四月十二日,他見到了由歸信城一路南下,前來求援的使者。他本來已經在考慮發兵北上增援,因為據使者所言,遼軍的兵力不多,若依托於瓦橋關、歸信城他完全可以與遼人一戰。雖然河朔禁軍經常有將領坐擁大軍、避戰不前而見死不救的事情,但這可不是西軍的傳統。西軍許多失利的原因與河朔禁軍正好相反,他們是在前去救援的路上被人設伏以待。雖說戰敗皆無榮耀可言,但相比而言,田烈武也是寧肯敗在救援的道路上。況且,歸信城的戰況、使者的忠義,的確也讓田烈武為之動容。

但是,當天晚上,雄州傳回來的戰報,卻讓田烈武不得不告訴那位使者一個壞消息——歸信已經陷落。而他的上司,河間知府更是直接拒絕了他想救援雄州的要求。而知河間府在戰時,的的確確是河間府內所有駐屯軍事力量的最高長官。

幸運的是,十四日,他迎來了一個新上司。新任判河間府,正是剛剛罷相的前兵部尚書章惇!章惇是在上任的路上聽到了遼人南犯的消息,便拋下從人,自己單騎快馬前來,接掌河間府一切軍政事務。

章惇到任當日,便答應了田烈武北上增援的請求。

田烈武已經整裝待發,然而,當天晚上,從莫州又傳來緊急軍情——雄州陷落!柴貴友、趙隆生死不明。

局勢仿佛在頃刻間坍塌。

從十四日起,從雄州、莫州南下的難民蜂擁而來,附近的百姓也紛紛湧入城中——如束城鎮這樣的小城不能給他們安全感,無數的百姓向河間府湧來。

但河間府只是一座城周十二裏的城市而已。它能承載的人口是有限的,很快街道上到處都睡滿了逃難的難民。對於糧食的壓力更是陡然增大。

十五日,遼人兵鋒進入莫州境內,莫州北面的鄚鎮被洗劫一空。

十六日,遼人繞道攻入莫州西面的長豐鎮,在長豐鎮放了一把火,將該鎮燒了個精光。

當日更是傳來謠言,風傳霸州也已經陷落。因為霸州音訊隔絕已經許久,雄、霸之間,遼軍遍布,章惇與田烈武一商議,只能做最壞的打算,假定霸州的確已經淪陷。而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遼人在攻下雄州後,一直沒有直接攻打莫州城。二人猜測也許是攻下雄、霸,讓遼人損耗太大,他們不得不休整數日。

章惇開始更加雷厲風行的整頓河間防務。他下令禁止難民再進入河間府,迫使更多的難民不得不繼續南下,一面則在沿途而來的難民中,招募習練過弓箭、武藝的青壯,充入巡檢。又派人帶了一大堆忠士、銳士、守闕忠士、守闕銳士的空白告身,前往河間府各縣、鎮、村,頒給各地之忠義社、弓箭社的頭領,讓他們聽令於河間府巡檢,平時互相聯絡,定時向河間府報告消息。又頒下賞格,鼓勵他們在遼軍進入河間府後,敢於攻擊小股遼軍。駐紮河間府的宋軍,原本除了雲騎軍外,尚有神衛營第十六營、以及河間府巡檢三百余人,章惇大舉募兵,兼之河間府本是作為重要軍事據點經營,府庫之中,兵甲堆積如山,數日之內,他就把河間巡檢擴充到了六千余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