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百家雜鈔卷二十五(第4/12頁)

以上樂浪、玄菟之俗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自危四度至鬥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詩·風》齊國是也。

臨菑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虖之間兮。”又曰:“俟我於著乎而。”此亦其舒緩之體也。吳劄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後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初,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誇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於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後二十九世為強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臨菑,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雲。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周興,以少吳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聖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間龂龂如也。”

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後世寢弱矣。”故魯自文公以後,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今去聖久遠,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壞。地狹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寡。然其好學,猶愈於它俗。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

東平、須昌、壽張,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地也,當考。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其後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余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遊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後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參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衛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於帝丘。故《春秋經》曰“衛遷於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頊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後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後十余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有濮陽。後秦滅濮陽,置東郡,徙之於野王。始皇既並天下,猶獨置衛君,二世時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後絕,故獨為分野。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承聖恩,崇禮義,尊諫爭。至今東郡號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失頗奢靡,嫁取送死過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