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零傷亡的新幹線

眾所周知,日本人多地少,很多資源匱乏,需要依賴進口。所以如果你初到日本,第一印象就是:一切都很小。

正是由於自然資源少,所以日本人非常重視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手中的資源。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分類垃圾箱,每家每戶也會自覺做好垃圾分類,並在指定的日期內丟棄,以便回收,據說日本的廢物回收率高達80%!

此外,“勤能補‘少’”是日本人一直以來的信條,近年來他們更是秉持著“效率至上”的觀念,把“小而精”、“小而快”的日本電子產品推向了全世界。現在只要一提到新幹線、機器人、汽車,世人都會聯想到日本人做出的努力。下面我們就重點介紹這幾樣東西,來看一看日本科技的發展。

1939年11月,日本提出了一項名為“廣軌新幹線增設計劃”的構想,簡稱“新幹線計劃”。計劃以時速200公裏的新幹線為開發目標,並同步進行土地的購買、隧道的挖掘,在1941年便開始了新丹那、日本坂、新東山三條隧道的工事。但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多線作戰使得日本國力難以支撐,只能從國內抽調兵源,結果新丹那隧道的工事只完成了1/3便被擱置,“廣軌新幹線增設計劃”也被無限期推遲。

日本戰敗後,短暫的經濟停滯後便是持續不斷的高速經濟增長期,美國的扶持使日本對於新幹線的構想再次提交。1955年,第四代國營鐵路公司總裁(相當於鐵道部部長)十河信二做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將島秀雄請到了國營鐵路公司。他們要重新建設新幹線,並開啟通往東海道(今三重縣、茨城縣一帶)的新線路。他們可以說是日本新幹線修建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人。

十河信二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曾在日本鐵路院任職多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前夕,他來到中國東北,擔任南滿鐵路理事。他曾主持在中國東北推出最高時速為130公裏的“亞洲”號列車,而當時大多數普通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0公裏。20世紀50年代中期,十河信二出任日本國鐵公司第四任總裁,隨即全力推動新幹線計劃。

雖然十河信二雄心勃勃,堅持認為鐵路是汽車、飛機所不可替代的,但是他本人並不懂鐵路建設的技術,他需要有人來和他共同完成夢想,這個人就是島秀雄。島秀雄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於1925年進入日本鐵道省。和十河信二不同,島秀雄具有豐富的鐵路建設開發經驗,先後研發制造了C53、C54、D51三種型號的列車,其中D51經過軸重平衡問題的改造過後在全日本開始批量生產。不過,當時日本的列車以蒸汽列車為多,而十河信二和島秀雄同時看到了“動力分散模式”的新型列車的前景,並著手開發制造。這種動力分散模式的列車有個特點,就是在每節車廂的車輪上都安裝了驅動裝置,將列車的動力分散到各節車廂,這樣就不需要沉重的機車,車廂的軸重由此大大減輕,可以很好地加減速並在大坡度線路上平穩行駛。這種動力模式降低了噪聲,減小了振動,提高了旅行舒適度,即使動力出現故障,列車整體依然能夠運行,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1957年,十河信二和島秀雄的努力有了結果。他們在尚未改造的東海道窄軌上實現了145公裏的時速,打破了窄軌列車時速的世界紀錄。兩年後,他們將這個紀錄刷新到每小時163公裏。這證明了動力分散模式的優異性能,也成為新幹線列車采用電力車的強有力根據。

但是由於預算不足,鐵路開發建設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境地。根據島秀雄的設計方案,建設這條新幹線需要3 000億日元,但十河信二意識到,這筆錢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是天文數字,國會通過這筆預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他不惜冒險,做了一份假賬交上去,並欺騙國會說,整個項目費用只需1 972億日元,而且有辦法從世界銀行那裏拿到貸款。接下來,明知世界銀行明確禁止投資新幹線這種實驗性項目後,十河信二又通過挪用其他鐵路項目的資金來補齊建設費用。這種現在看來很明顯的瀆職行為,在當時卻並不違法,因為日本國鐵總裁具有“自由分配資金”的權力。十河信二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新幹線才得以順利開工。

最終,十河信二通過時任財務大臣佐藤榮作,於1961年5月順利地從世界銀行拿到了8 000萬美元的貸款。雖然事後證明,這8 000萬美元在耗資巨大的新幹線計劃中只占不到15%的比重,但是意義卻非同小可,因為一旦向世界銀行貸了款,國家的主權信用便被拖入到新幹線融資中,如果不能及時還上世界銀行的錢,日本政府的國家信用將蕩然無存,所以日本政府根本無法輕易停止鐵路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