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征夷大將軍

在日本軍事史上,有一個權傾天下的形象:武家棟梁、天下領袖、日本的無冕之皇——征夷大將軍。

這裏的“夷”是指當時住在本州東部和北海道的蝦夷族,“大將軍”在《養老律令》中的解釋是:每一萬士兵設“將軍”一名,每三軍設“大將軍”一名。所以,征夷大將軍原是指討伐蝦夷族的軍隊統帥。

關於征夷大將軍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日本記略》上:“征夷大將軍大伴弟麻呂獲賜節刀。”大伴弟麻呂是首任征夷大將軍,他的外公就是赫赫有名的藤原不比等[1]。“節刀”是一種符節,“賜節刀”象征著朝廷賜予將軍在外便宜行事的權力。等將軍班師回朝,節刀也就是這份權力是要立即歸還的。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不過也有人打從一開始借了東西就沒想過要還,幕府的創始人源賴朝就是這樣。那時他已經掃平敵對勢力,成為新一代的天下霸主,但他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在名義上,天皇才是日本的君主。作為股肱之臣,源賴朝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名正言順地號令天下的名分,“征夷大將軍”就在此時進入了源氏領導班子的視線。

日本征夷大將軍的行政機構叫“幕府”。這實際上是個漢語詞,指的是行軍打仗時將軍設置在前線的營帳。因為是在前線,離朝廷必然有一定的距離,萬一遇到了問題,不一定能及時得到朝廷的回復,大部分事情只能依靠將軍的臨場判斷。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才會賜予征夷大將軍那把象征特權的節刀。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兩種權力絕不可以輕易放手,一個是征稅的權力,另一個就是征兵的權力。但是,遠征在外的征夷大將軍為了籌集軍資、補充兵力,被允許使用這兩種權力。從這一點上來說,大將軍完全可以構建起一個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權力機構。

源賴朝的求官史十分坎坷。一開始,源賴朝遞交的是“征夷大將軍”的申請,但得到的官職卻是右近衛大將權大納言。這個職位也是極好的,只是必須常駐京都,那就沒有理由行使在外決斷的特權了。源賴朝轉頭就辭了官,動身回鐮倉去了。雖然沒達成心中的執念,但沒過多久,源將軍又找到了一個新目標:讓大女兒大姬嫁到京都去。這個提議沒有被否決,未來的親家、天皇父親法皇也投了贊成票。可惜,這樁婚事最終還是沒成。因為天皇的現任嶽父、攝政九條兼實從中作梗,找了個天皇身體不適的理由,把婚事給拖下來了。對九條大人來說,保住嶽父地位是值得慶幸的,但他又不敢得罪源賴朝。為了補償源賴朝,九條大人便為源將軍送上了一份驚喜:天皇冊封征夷大將軍的詔書。

於是從源賴朝的鐮倉幕府開始,“征夷大將軍”這個封號成為武家的最高職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是由此時開始,日本形成了一個傳統:要想開幕府,必須要先受封征夷大將軍。

[1] 藤原不比等: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初期的公卿,曾參與編纂《大寶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