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肉食禁令

日本料理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食品,力求食物本身的風味口感,盡量少進行人為加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生魚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物的營養;日本料理口味清淡,低糖低鹽低油脂;而最重要的原因是食材。傳統日本料理的食材大部分來自健康而易於消化吸收的植物性食材,這同歐美以肉食和奶制品為主的飲食結構有根本的不同。日本人從來都不是遊牧民族,無論是繩文時代的采集農業,還是彌生時代的種植農業,日本人的食譜裏從來都是以素食為主,所以日本人愛吃素的習慣可以說自古就有。歷史上,日本甚至還頒布過全國範圍內的肉食禁令。

稻米傳入日本後就成了大和民族的主食,地位神聖。為了保證好收成,古代日本人動了很多腦筋,生怕惹惱神明,導致稻米歉收。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裏記載,倭人在服喪其間不吃肉食。可能在當時,作為動物屍體一部分的肉食,帶有不潔和汙穢的意味,所以在服喪期間禁食。也就是說,日本人早就有“素食潔凈”這種觀念了。到了持統天皇五年(691年),當年6月雨水太多,眼看要把快長好的稻米給泡爛了,天皇很著急,為了討神明開心,就命令周圍的大臣們禁酒禁肉,保持身心清凈;還要求寺院的僧侶們誦經,祈求神明停止降雨。這之後一旦出現暴雨或者幹旱等自然災害,天皇就擔心這是神明的懲罰,然後就會頻繁地頒布肉食和飲酒禁令。終於在天平勝寶四年(752年),孝謙天皇明文頒布了長期有效的“殺生禁斷令”,規定從1月3日到12月31日,禁止一切殺生行為,這就基本上把肉食從那個時代的餐桌上給清理出去了。天皇親自帶頭,在天平寶字二年(758年)禁止向皇宮貴族上供野豬和野鹿,不久又禁止為打獵而飼養獵鷹或為了捕魚而飼養鵜鶘,要把素食主義在全國推行到底。天皇之所以這樣系統地把肉食剔除出日本人的餐桌,主要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天皇希望全面確立日本的農業社會地位。日本原先也有狩獵和捕魚活動,不過這些生活方式畢竟有很大風險,饑一頓飽一頓的,而農耕生活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提供相對安穩的生活。再加上日本列島山地很多,沒有廣闊的草原來供養牲畜,獵人能獲取的食物也有限,所以為了養活這廣大的人口,農耕其實是唯一的選擇。無論是把種植稻米神聖化,還是全面禁止肉食,古代天皇最根本的願望,可能都是想讓農業在日本生根發芽,世世代代讓日本人吃飽肚子。當然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天皇也就不用擔心有人因為吃不飽飯而要起來造反了。天皇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果然成了農業社會,稻米的種植也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為農業社會生活相對穩定,人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鼓搗食物,盡量想吃得好點兒。這就是農耕社會的飲食文化比遊牧民族更加豐富的根本原因。西餐可能一塊牛排、一份沙拉就算是正餐了,而在中國和日本,一頓大餐可能有一二十道菜,而且做菜的方法也極為復雜,菜肴的口感遠比那一大塊烤熟的牛肉豐富得多。

二是跟佛教有關。公元6世紀時,佛教傳入了日本,並且在聖德太子的推動下,迅速就火遍了島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佛教剛傳入時帶著一種神秘力量,有點兒像巫術,天皇和貴族都相信通過佛教可以直接跟神明相通,持統天皇讓僧人誦經祈禱就是一個例子。因為佛教有這樣強大的力量,為了不惹佛祖生氣,當然要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禁止殺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