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日本人的英語真的很差嗎?

日本國內大規模的英語教育是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的。和歐美各國簽下通商條約之後,以橫濱為首的日本各大港口迎來了大批的外國商人。在開國之前,全日本懂英語的人還不到100個,但隨著國門打開,日本很快就進入了英語教育的黃金期。當然,在那個時候,學習英語的都是社會精英,英語對於他們來說是懂西學的知識分子所必備的技能。

進入20世紀後,英語在日本的影響力有增無減。英語中有一個詞叫“Coca-colonization”(可口可樂化),這是英語教育取得進展的突破點。“二戰”中,可口可樂公司的總裁羅伯特·伍德拉夫取得了美國政府的支持,以給駐紮在世界各地的美軍提供可口可樂的名義建立了大量的海外工廠。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可口可樂公司在海外的工廠已經達到64家。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市場策略,可口可樂憑借著這個早期優勢很快在全世界推廣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就連一貫推崇葡萄酒的法國人都迷上了可口可樂這種新型飲品。在某種程度上,可口可樂的品牌文化代表的正是美國的價值觀和大眾文化,可口可樂化實際上也就是美國化,而語言往往是和文化聯動的。在這場席卷全世界的英語文化風潮中,日本自然也被卷入其中。

這場風潮並沒有就此打住,在可口可樂之後又誕生了一個更大的文化勢力——麥當勞。麥當勞的發家相比可口可樂晚了不少。20世紀50年代麥當勞在美國不算起眼,等到它真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效應已是70年代了,隨之也誕生了“MacDonaldization”(麥當勞化)這個詞。1971年,日本的第一家麥當勞在東京銀座開業。5年後,麥當勞在全日本就已經擁有了100家店。又過了5年,這個數字達到了300。1999年,日本第3000家麥當勞正式開業。相比之下,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要晚得多,1992年才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分店,但在營業第一天就破紀錄地接待了近4萬名顧客。麥當勞代表的美式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受到追捧,人們對這種文化的接納很自然地導向了對英語的好感。在日本,英語教育便隨著這一波波的全球化浪潮普及開來。

除了民間的高度認同外,日本政府一直以來也相當重視英語教育。特別是“二戰”結束以後,隨著美國影響的進一步深入,英語教育在日本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進入21世紀之後,日本政府公布了《培養“能夠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從國家層面支持英語教育。現在的日本人從小學開始就可以選修英語課程,在校期間的英語教育一直持續到大學三年級,步入社會之後也面臨著各種英語培訓。可以說,無論是從民間好感度還是英語的基礎學時來看,日本人的英語都應該是有相當水準的,那為什麽日本人身上還貼著“英語差”這個標簽呢?

“英語差”的一個直觀感受是發音差,很多日本人“慘烈”的英語發音讓人印象深刻。人們學外語時肯定會受到母語的影響,這一點對日本人來說尤甚。日語是一個音素貧乏的語言,總共只有23個音素,相比英語的48個音素要少了一半還多,因此很多初學英語的日本人在面對生僻的英語發音時,只能從日語中找出最相近的音,但聽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比如日語中沒有輔音結尾,而且多是平舌音,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很多日本人說英語時“l”、“r”不分。

另外,日語非常積極地引進外來語。在現代日語裏,由英語演變過來的外來詞已經占了相當一部分,而這些詞都是由發音接近的日語假名組成的。久而久之,普通日本人在說英語時會傾向於用日語假名的讀音念出來,而這種習慣已經延續到了他們初學英語時。用假名來標注英語讀音雖然方便,卻對英語發音有很嚴重的誤導作用。這種由假名拼湊出來的日式英語發音多半只能在日本人之間達成相互理解,英語母語者聽起來是很費力的。

事實上,日本的基礎英語教育也並不看重口語。一直以來,語法和閱讀都是日本英語教育的核心。很多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講解語法和閱讀技巧,卻很少用英語進行授課。而且,很多在日本普通中學任職的英語老師雖然都是英語本科以上畢業生,但口語水平卻並不盡如人意。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拋開有母語幹擾的發音問題不談,由於日語中外來語豐富,並且日本媒體對英語廣泛采用,日本人在英語的單詞量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即便是遇到陌生的英語單詞,可能讀著讀著就能在日語中找到對應的外來詞。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人的英語可能也沒有那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