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神社是怎麽一回事

“神道”這個詞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點兒陌生,但知道“神社”的人要多得多。就像寺廟之於佛教,神社算是神道在現實生活中最直觀立體的表現了。

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為,巨石或者參天大樹的周圍是各種神匯聚的場所。所以人們在這些地方祭祀神明,同時凈化自己的心靈。像這樣的地方在平日裏都會被保護起來,只有舉行祭祀時才允許人進去。到了7世紀,也就是日本的飛鳥時代,佛教傳入了日本,這給神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當時日本各地都建起了大規模的寺院,香火鼎盛。神道受到啟發,便也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神社文化。

兩種鳥居的形式

① 額束 ② 笠木 ③ 島木 ④ 貫 ⑤ 柱 ⑥ 台石

雖說“神社”是統一的說法,但在日本,不同的神社往往會有不同的名稱。除了最常見的“神社”外,一般來說還有“神宮”、“宮”、“大社”、“社”等。其中“神宮”代表“神的宮殿”,只有地位最高的神社才能使用,比如伊勢神宮、明治神宮、石上神宮等,而伊勢神宮又是最受尊崇的,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大神宮”。“大社”這個名稱最開始只用在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出雲大社身上,後來又出現了諏訪大社、伏見稻荷大社這些“後輩”,於是也就自成一套系統了。

神社境內圖

(1)鳥居

(2)石段

(3)參道

(4)手 水舍

*為參拜者洗手、洗臉和漱口的地方

(5)燈籠

(6)神樂殿

(7)社務所·納劄所

(8)繪馬掛

*繪馬:寫有心願的木牌

(9)攝末社

(10)狛犬

(11)拜殿

(12)瑞垣

(13)神殿

其他名稱的使用比較自由,但總的來說,“宮”的地位在“神社”之上,“神社”的地位又在“社”之上。不過在現代,這些細微的差別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意了。

一說到神社,很多人會首先聯想到神社周圍一大片綠意盎然的樹林。其實,這些樹林是神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叫作“鎮守之森”,是神社中神靈聚集的地方,閑雜人等不能隨便進入。

大部分神社的建築結構都很相似,從飛鳥時代開始一直完整地傳承到現在。在神社的入口處是標志性的“鳥居”,它們大多是鮮艷的紅色,遠遠地看去十分醒目。鳥居是神域和人間的分界,早在神社房屋建設之前就已經有了在神域入口立上鳥居的習俗。也就是說,在更早的時候,即便沒有神社內的建築,只要有一個鳥居,就已經算是一個神社了。現在規模大的神社往往有好幾個鳥居,京都的稻荷神社的鳥居數目甚至形成了一條紅色的長廊。

關於鳥居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鳥居模仿的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宮殿前的華表。中國最有名的華表應該是天安門廣場上那一對漢白玉華表了。當然,鳥居的造型不只是柱子,而是一個完整的類似門的形狀。最開始,鳥居只是一個簡單的木門,寓意著穿過這道門就進入神域了。“穿過”在日語裏叫作“とおりいる”,連讀就變成了鳥居(とりい)的讀音。

除了鳥居以外,神社的入口處一般還會有注連繩。日本最有名的注連繩當屬出雲大社門口的那幾根。在最早出現的時候,人們用注連繩把整個神社都圍上,目的是警告“閑雜人等不能隨便進入”。有的農民會把自家的耕地用繩子圍起來以作標示,注連繩最開始模仿的就是這種繩子。但是為了顯示神域的尊貴,不能直接用耕地上繩子的圍法,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注連繩編法,以示區別。出雲大社的注連繩使用的就是大根注連的編法。

穿過鳥居走進神社之後,腳下就是長長的參道。參道是連接人和神的通道,因為平日裏神職人員會經常打掃,所以總是很潔凈。神職人員指的就是在神社裏負責日常事務的人員,大致可以理解成寺院裏的僧人一樣的角色。在神道裏,神會經由參道往返於神域和人間,所以人們去神社參拜時必須避開中央,而要走在參道的兩側。

在參道的兩側可以看到一些石頭做的燈籠和狛犬。燈籠最開始是為了給參拜的人們照明用的,現在則用來向神明供奉燈火。狛犬則是一個向佛教借鑒的例子,功能和寺院裏的石獅子差不多,作看門守備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