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現在是非元即明了

漳水一川渾濁的河水,只是嘩啦啦的橫在元明兩軍之間。

陳德興看著月色下的這河水,還有河對岸蒙古大軍的連營,只是搖頭苦笑。這忽必烈原來是狗皮膏藥的性子,剛剛打完李璮,就又帶著七萬疲憊之師粘了上來,依著漳水下寨,擋住了陳德興東去運河之路。

擡眼望去,漳水北岸,蒙古大營,燈火通明,隱約還有蒙古人的歡呼聲和漢家兒女的哭喊之音傳來!

忽必烈在井陘大捷之後,便是一路抄掠而來——可憐那些沒有被某個邪教頭子裹挾的漢家百姓,現在又在蒙古的鐵蹄和屠刀之下喪生了。

而和蒙古大軍夾河對峙的,則是陳德興所部控制的大名城——就是那座《水滸傳》中“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的大宋北京大名府。

這座始建於北宋仁宗朝的雄城分外城內宮,外城周長四十八裏,內有宮城周長三裏,雖然已經破敗了百余年,人口也不及鼎盛時期百余萬的二十分之一。但是仍然能從高大堅固的城廓看出昔日的雄偉壯麗。

大名城原本也在史天澤治下,不過卻遠不及真定城繁榮,居民不過數千戶,都聚集在原本的大名宮城以南的大名禦街兩側。至於其余的城區,都是一片破敗,基本沒有什麽人煙。直到被陳德興裹挾的近三十萬民眾的到來,才讓這座昔日富麗繁華的雄城恢復了一些生氣。

不過隨後挾著井陘大勝的余威,氣勢洶洶從真定路趕來的蒙古大軍,又讓整座城市籠罩在一派大戰將臨的氣氛當中。

但是忽必烈並沒有因為一場大捷而失去理性,仍然打得非常小心。並沒有去攻擊有堅城可恃的陳德興,而是小心翼翼地在大名城東,依著漳水立了硬寨,當起了擋路的惡狗!

至於忽必烈的目的,也是明擺著的。就是不讓陳德興返回燕雲,更不讓陳德興在大名府安穩的建立據點。

只要陳德興的精兵回不了燕雲,燕京的明軍就無力驅逐占據燕山的末哥所部。而取不下燕山,燕京周遭的農業生產就沒有辦法恢復——蒙古人隨時可以越過燕山各口到燕京周遭和翼東平原上搶上一把!誰還有心思種地?

同時,陳德興裹挾的三十萬民眾,就更沒有可能投入生產,成為北明政權的錢糧來源了。

如果燕京的五十萬人和大名的三十萬人都沒有辦法在來年耕種季節之前安排妥帖,那麽陳德興就得為八十萬人一年的口糧操碎心了——現在北方的糧食作物,主要就是麥(大麥、小麥)、高粱、粟(小米)和大豆等等,產量都不是很大。蕃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還在美洲等著大探險家文天祥去發現呢!

所以靠遼東和高麗富余的糧食,根本不可能養活燕京、大名至少八十萬人口。

這樣一來,北明的糧食短缺就會一直延續到後年。而忽必烈便有了足夠的時間整頓中原,聯合南朝,改良武器——已經見識過大炮、天雷箭和鋼甲威力的忽必烈,現在已經下決心要讓大蒙古的勇士也用上13世紀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了!

而陳德興在得知李璮兵敗井陘關後,所思所想也起了變化。兵敗後的李璮,已經無力越太行而有河北了,甚至連益都老巢都難保全。這河北之地,現在是非元即明。

而此時河北平原上的兩大雄城——燕京和大名,都已經在大明牢控之中了。

只要逼退了忽必烈的六七萬大軍,大明就可以雄踞河北,虎視中原!

陳德興看著漳水對岸的蒙古軍大營,只是出神,半天都沒有發出聲音。在他身邊的郭侃、王陸飛和朱四九等人,同樣出神的看著漳水和周遭開闊的平原。可以看出,這三個明軍大將,同樣心潮澎湃。

東唐兵敗已經說明了一點,李璮打不過忽必烈!那麽恢復漢土,拯救中原千萬漢家百姓的重任,便只有讓明王陳德興來承擔了!只要陳德興能打敗忽必烈——這件事情對陳德興而言好像沒有什麽難度——那麽陳德興就將是中原之主。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

前面突然傳來聲響,卻是三五個正黑旗馬甲護衛著楊阿喜策馬飛奔過來,幾個人身上都是汗水淋漓的,奔到陳德興跟前才勒住韁繩。楊阿喜翻身下馬,單膝落下回報:“大王,臣沿著運河巡了三十裏,並未發現有蒙古騎兵活動的跡象。臣還在沿途安排了暗哨,都備了火箭(是用步弓發射的),若是有什麽異常,便會發箭示警,大王盡可以放心通行。”

陳德興是出城來查看地形的,和忽必烈的決戰的必須要打了!而且決戰不大可能在大名城下爆發,忽必烈不會讓他的蒙古勇士來攻城,也不能讓陳德興背城一戰。可能爆發會戰的區域,就是漳水以南或運河以東。陳德興今夜出城,就是來看地形的——這年頭的地圖根本不可信,還是親眼查看一下叫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