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要把南宋拉下水

“國書?”劉孝元聞言一怔。國書當然是出使時候用的,而且出使的還不是藩國,否則就應該是詔書了。所以出使蒙古西道諸國和烏斯藏是用不著國書的。而用得著國書,又有聯絡必要的顯然就是南宋了。

劉孝元皺眉問:“大汗是要臣出使臨安嗎?”

“便是臨安!如今元明唐三國大戰,都已經無所不有其極了,宋國豈能置身於外呢?孝元,朕讓你和蒲壽庚同往南朝,務必使宋國站在大元一方!”

“可是宋國無甚兵馬,且又藩鎮林立,如何有余力北征?”

“何須宋國北征,”忽必烈道:“三國大戰必然膠著,不是頃刻能分勝負的。”他停頓一下,放沉聲音道:“糧草已經是勝負關鍵所在!吾已密令燕雲大萬戶府盡搜各地存糧北運,並且驅使百姓入燕京城……便是要用幾十萬張嘴去耗盡陳德興的糧草!但是此賊卻牢控大海,可以從南朝買糧。”

在唐宋元明四國中,現在只有南宋的農業生產比較正常。而且在南宋和蒙古停戰之後,原本淪為戰區的兩淮、京湖、四川的農業生產,也在各藩鎮的極力督促下有所恢復。此外,南宋的人口基數也大,一億是沒有的,七八千萬穩穩。因此南宋也擁有相當大的糧食市場,遠非日本、高麗這種幾百萬人的小國可比。是唯一一個有余力大量輸出糧食的國家!

“大汗是想讓宋國禁止糧食流入北地?可是宋國最大的糧食輸出之地乃是兩淮。那裏是宋國的幾個藩鎮所控制……”

“宋國朝廷不是在江南大辦團練麽?”忽必烈迷信武力,自然不相信南宋朝廷大辦團練後會老老實實的無所作為。“如今唐、明二賊都叫朕牽制了。若是宋國朝廷再不抓住機會削藩,待北地分出勝負,宋國的藩鎮沒準就要去投明主了。”

“大汗英明。”劉孝元不敢再多問下去,免得忽必烈起疑心,從安童手中接過國書,又道:“那臣先回京兆府匯合蒲壽庚,然後再入四川赴臨安……”

“就走京湖吧,”忽必烈打斷道,“喬裝改扮一下就行了,如今全天下都在看燕雲之戰,勝負沒有分出之前,還在當墻頭草的宋國藩鎮是不會太認真阻擋朕的使節南下的。”

雖然現在有不少南宋藩鎮私通東唐,但是在北地大戰分出勝負之前,指望他們公開站在東唐一邊也是不現實的。因而劉孝元和蒲壽庚只要不公開打出大元旗號,就不用擔心高達、夏貴這些人阻攔。

看來只能老老實實南下了!劉孝元不動聲色地道:“那臣立即便啟程。”

“也不需要那麽急,先陪著朕去見東道四王。”忽必烈笑道,“且看朕如何重整大蒙古國昔日之雄風!”

……

大隊的騎士,此時正行進在荒涼的幽燕大地上。

現在仍是秋日,燕雲之地,剛剛歷經了一次豐收。可是周遭一切,仍然是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田野溝渠,仿佛全部傾頹廢棄,偶爾看到一個村莊,也是渺無人跡。甚至有些大的城鎮,也已經被廢棄。城鎮中人,不是被遷移去了燕京,就是在熊熊燃起的戰火面前,選擇了遠走退避,要麽躲到北面的燕山中去,要麽就幹脆心一橫逃到山東李家的地盤上去了。

這裏已經離燕京左近不足一百裏,便是平灤離燕京也不過三百裏,按照全是騎馬行軍的速度,三天怎麽樣也趕到了。

這些騎士約有兩千騎左右,全都是黑衣黑甲,胯下的馬匹都甚是雄峻。行進當中,隊列似乎不亂,馬上的人都是一副兇悍神色,行軍途中更無一人喧嘩,顯得井然有序。有些人手中持著馬槍,槍頭全都泛著銀光,遠遠一看就知道是好鋼打造的精品。

楊阿喜就在這隊列當中,這兩千騎兵都是他管轄的正黑旗左協。正黑旗是北明輕騎兵中的精銳,過去一年幾乎人不卸甲,馬不解鞍的不停征戰。便是不大能打的都歷練出來了,何況這些本就精於騎射的野生韃子?

哦,正黑旗中並不人人都是韃子了。因為按照陳德興給八旗設計的升級體系,是先升漢人,後封士爵。凡是有功勞的,都是可以一步步升上去的,身份自然也從旗人變成了漢人和士爵。

另外,凡是入旗的韃子,一律都要信奉天道教,並且依著天道教的規矩改名換姓。就是改漢名,換漢姓,還有學漢話。這個都是教裏的規定,不存在什麽討價還價的余地。不想改的,那就只能下地獄了!而楊阿喜的楊姓本就是漢姓,自然不必改了,名字稍稍改動了一下,拿掉了“阿”,就叫楊喜。不過認識他的人還是習慣叫他“楊阿喜”,因為楊阿喜也是漢人的姓名,只是土了一點,便沒有什麽人計較了。

塘沽之戰中第一個登陸的沈夜星現在也披上了黑衣黑甲,以正黑旗大義教官兼隨軍道人的身份跟著楊阿喜一起行動。大義教官兼任隨軍道人的制度是八旗軍的特有的。和本來就是漢人的士爵軍不同,八旗軍中的將士,哪怕是有了漢人、士爵身份,也有點徒具其名,面子是漢人,裏子還是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