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中國人忽必烈

大元,京兆府,興聖宮內。

一身月白儒服的劉孝元靜靜站在柱側,他已經不知站了多久,但神情仍然恭恭敬敬,沒有絲毫不耐煩。

忽必烈穿著一身白色的皇帝朝服,樣式和宋朝差不多,不過蒙古尚白,所以就用了白色。連腦袋上的蒙古式樣的發辮也變成了漢式的發髻。如果不知道底細的人見了,還以為是哪位正在辦喪事的漢家帝王呢!

裝成漢人樣子的忽必烈,現在坐在禦案後面,手裏捏著支毛筆在批閱著什麽卷子。這些奏折都是漢字書寫的,沒有一個回鶻式蒙古文,更別提烏斯藏法王八思巴創立的八思巴文了。忽大汗已經化身成了忽大皇帝,正裝中國人呢!他正在批閱的也不是什麽軍國大事,而是大元中統元年科舉殿試的卷子。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陳德興提出的“以武取士”的影響,現在大元的科舉也講究文武雙全,騎馬開弓和道德文章並重。先考文章,題目是“論入夷狄者夷狄,入華夏者華夏”。考完文章再比弓馬,凡是入第一甲、第二甲,得狀元、榜眼和進士出身名號者,都需弓馬嫻熟。而弓馬普通者,文章再好也只賜同進士出身。若不善弓馬,則只能名落孫山。不過可以得到武學進修的機會,等到下一科大比,不需要再考文章。直接騎馬射箭即可,若能通過,便可得到賜同進士出身,但是不能名列一甲、二甲,未來的仕途肯定要受影響的。

不過北地的豪強子弟大多熟悉弓馬,考核武藝根本難不倒他們,倒是道德文章都不咋地好。哪怕是送到忽必烈這裏的殿試卷子,也都平平常常的,不過就是文章通順,沒有離題,沒有錯別字而已。

不知批閱了多久,忽必烈才放下了手中的毛筆,沖等候了不知多久的劉孝元招了招手。

劉孝元連忙上前施禮道:“臣劉孝元拜見大汗……”

“不要叫大汗,”忽必烈柔聲道,“朕是大元皇帝。”

“臣劉孝元拜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忽必烈這才滿意地點點頭,他現在是深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忽大皇上了。而且還是正兒八經的儒家信徒……不僅在京兆府建了孔廟隔三差五就去拜一拜,而且還給孔子上了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更下旨敬儒尊孔,在所牢牢控制的陜西、甘肅、山西、燕雲等四個行省設立了貢院和書院。

而且還撤回了所轄漢地各地方的達魯花赤總管府,實行了行省——路——府(州)——縣的四級地方行政體系。行省首長稱丞相,路的首長稱安撫,州府則稱知府、知州,一縣之主則稱知縣。同時,還在陜西、甘肅、山西、燕雲等四省各設立一個大萬戶府以管轄一省駐軍。

而對尚未表示順從的漢侯,如史天澤、張柔、張榮、董文蔚、解嚴等人,忽必烈也沒有立即出兵討伐,而是不斷的封官許願進行拉攏。

與此同時,忽必烈還大肆宣傳“蒙漢色目皆一家”,禁止別人再說什麽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漢。在文官職位分配問題上,也盡可能顯得公平。四大行省丞相是蒙古一人、色目一人、漢人一人。朝廷之中,包括中書丞相、樞密使和各部尚書、侍郎皆設左右二員,蒙古、色目任左丞相、左尚書和左侍郎,漢人則任右丞相、右尚書和右侍郎。另外還設立了學士院和翰林院用來安置效忠大元朝廷的漢儒。

總之,一切都偽裝的好像是一個真正的漢人王朝一般無二。只是在實行“漢化”的過程中,由劉秉忠、姚樞操刀,在蒙古武力的威懾之下,對陜西、燕雲、甘肅和山西四省地盤上的漢軍萬戶、千戶進行了整頓。不再允許漢侯同時掌握軍政、民政,只能在軍民之中任選其一。

不過允許漢侯家族的不同成員分掌文武,所以有一點推恩令的性質。但是在“推恩”之後,又立即實行了軍隊和民政長官的大調動。讓各個掌軍漢侯失去了對地盤的掌控,都成了無根飄萍,不得不仰賴京兆府朝廷的供應。

通過這套“行漢法”的改革,陜西、甘肅、山西、燕雲四省的人力、物力、財力都集中到了京兆府朝廷之手。原本屬於漢侯私有的十幾萬漢軍,也變成了隸屬京兆府兵部和四個大萬戶府管轄的朝廷軍隊。

行漢法的改革,貌似取得了成功!

只是在南宋呆了好幾年,對南宋的漢法了解深刻的劉孝元並不看好這套漢法改革的長期效果。

因為他知道,那些漢侯軍隊一旦失去地盤,並且被調往外地之後,軍將的收入可就沒有保障了——有地盤的漢侯一方面可以刮地皮養兵,一方面也會把領內的土地分給軍將或軍將家屬無償耕種。軍將的日子過的比一般老百姓好多了。

而失去了地盤的漢軍,是不大可能從大元朝廷得到和原先刮地皮所得一般多的軍費供應。畢竟忽必烈行漢法的目的,只是從他所掌控的漢地搜刮更多的財富去養蒙古軍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