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

2月25日上午,蘇共二十大召開了最後一次大會。代表們只能憑特別請柬與會。沒有邀請外國兄弟黨代表參加,卻邀請了一些老布爾什維克。布爾加寧宣布由赫魯曉夫作《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從形式上看,這項內容似乎是追加的,實際上是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用俄羅斯史學家皮霍亞的話說,就“非斯大林化”的宗旨而言,秘密報告是“最高潮”。

這個報告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了不同看法和評論。中國共產黨在後來與蘇共展開大論戰時,將這個秘密報告的性質概括為:“全盤否定斯大林,醜化了無產階級專政,醜化了社會主義制度,醜化了偉大的蘇聯共產黨,醜化了偉大的蘇聯,也醜化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48]直到現在,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仍然重復著這些看法,甚至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看作導致蘇聯垮台的重要起因。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早已成為一份歷史資料,要比較客觀地、歷史地評論這一報告,首先應該知道赫魯曉夫到底講了些什麽。

赫魯曉夫在報告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斯大林去世後,黨的中央委員會嚴格地、一貫地執行這樣的方針:絕不容許那種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精神格格不入的對個人的吹捧,絕不容許把他變成像神靈一樣的具有超自然品質的某種超人,這個人儼然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替所有人思考,他的一舉一動永遠正確。”[49]報告點明,許多年來,關於斯大林就灌輸這種概念。接著,赫魯曉夫聲明:“這篇報告的任務,並不是要對斯大林的生平與活動做出全面的評價。有關斯大林的功績,早在他生前即有人撰寫了相當數量的書籍、小冊子和著作。斯大林在準備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國內戰爭、爭取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已經盡人皆知。人人都清楚。現在要說的是對於黨的今天和明天都有著巨大意義的問題,即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是怎樣逐步形成的,這種個人崇拜在一定階段成了對於黨的原則、黨內民主、革命法制的許多極其嚴重的巨大的歪曲的根源。”“鑒於並非人人都清楚個人崇拜在實際生活中曾引起了怎樣的後果……已造成多麽巨大的損失,黨的中央委員會認為必須向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匯報有關這個問題的材料。”在闡明了報告的宗旨和任務後,報告人引用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段語錄以及列寧關於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作用、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和黨內生活準則的論述,說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是嚴厲譴責個人崇拜的表現的”。報告特別引出列寧1922年12月給下次黨代表大會的信中評論斯大林的兩段話,以及克魯普斯卡婭因斯大林對她粗暴無禮給加米涅夫的信和列寧就此事給斯大林最後通牒式的信,說明列寧生前就對作為黨的總書記的斯大林的“粗暴”、“任性”、“不容人”等缺點十分“擔心”,並希望把他調離這個崗位。赫魯曉夫說:“斯大林身上的缺點在列寧生前尚處於萌芽狀態,近年來即發展成為斯大林嚴重的濫用權力行為,這給我們黨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這些說法表明,赫魯曉夫的報告並不是全面評價斯大林的功過,而是集中論述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而且對斯大林的批判是根據馬克思和列寧的語錄,是以他給黨的事業造成的嚴重損失為依據。

赫魯曉夫指出,列寧歷來強調黨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領導作用和意義,指出布爾什維克作為執政黨的重大責任,號召嚴格遵守黨內的一切生活準則,實行集體領導。他說,革命後,在十分嚴峻和困難的條件下列寧一直按時召開黨的代表大會、代表會議、黨的中央委員會,一切重大問題都在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上討論解決,從不搞獨斷專行。在列寧剛去世的那幾年,斯大林還按時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後來就愈來愈濫用權力,這些原則就受到粗暴的違反。從十八大到十九大13年不召開黨代會,“中央全會幾乎沒有開過”。“對黨、對黨的中央委員會的專橫態度,在1934年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以後更是暴露無遺”。赫魯曉夫還強調,列寧在對人的處理、進行幹部工作中的“英明”,對人進行耐心細致的工作,善於通過整個集體從堅持思想原則立場出發對人施加影響,而不是通過強制的辦法率領人們前進,即使對犯了錯誤的人也主張寬容和有耐心。他說:“斯大林則同列寧這些特點格格不入”,“拋棄了列寧的說服教育方法,從思想鬥爭的立場轉而走向行政壓制的道路、大規模鎮壓的道路、恐怖的道路”。對於斯大林的功績,除了在說明主題時作的明確表述外,他還特別肯定了斯大林在20年代反對托洛茨基分子、右派、資產階民族主義者鬥爭中的“積極的作用”。他說:這是“黨同自己隊伍中那些反對列寧主義的原理的人、同敵視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路線進行的重大政治鬥爭。這是一場頑強、艱苦卻必不可少的鬥爭,因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集團和布哈林分子的政治路線實質上是要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導致向國際資產階級投降”。他說,如果沒有這場鬥爭,“我們不會有強大的重工業,不會有集體農莊,我們就會在資本主義的包圍面前解除武裝,束手無策。”這就清楚地表明,赫魯曉夫既不否定蘇聯共產黨領導下的蘇聯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也不否定斯大林在20年代進行的黨內鬥爭和斯大林的“資本主義包圍下的一國社會主義”理論,也不否定斯大林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道路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