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蘇聯強制勞動經濟體系的形成

吉林大學 李慶華

古拉格(Гулаг)是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1923年7月6日至1934年7月10日)—內務人民委員部(1934年7月10日至1946年3月)—內務部(1946年3月至1953年4月)—司法部(1953年4月至1954年2月)—內務部(1954年2月至1960年)下屬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的簡稱。從1930年至1960年它先後多次改名:1930~1934年,稱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1934~1938年,更名為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改造營—勞動居民和關押地管理總局;1938~1941年,則為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居民管理總局;1946年至1953年4月,被稱為蘇聯內務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教養院管理總局;1953年4月至1954年2月,改稱為蘇聯司法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教養院管理總局;1954年2月至1959年,易名為蘇聯內務部勞動改造營和勞動教養院管理總局;1959~1960年,則稱蘇聯內務部關押地管理總局。雖然如此,古拉格這個縮寫詞的簡稱卻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形式上,古拉格存在於1929~1960年期間,實際上卻產生於1918年。

自“1930年4月25日成立”[1]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開始解體的20多年間,古拉格在斯大林加速實現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並在以後的經濟發展中承擔了無數大型工業項目的設計、建設或生產等任務。1930年下半年,在它剛剛成立不久便承接了大型項目“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工程”施工任務,並在兩年內以驚人的速度完工;1931年11月11日,承接了在“克雷馬河上遊開采金礦工程”;1932年9月30日,承接了“伏爾加—莫斯科河運河工程”,隨後又承接了“遠東貝加爾—阿穆爾鐵路工程、伯朝拉河流域煤炭、石油及其他資源開采工程、共青團城建造船廠工程,以及為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采伐原木和木材”等生產任務。如果說“1928~1933年克雷馬河金礦采金量為1937公斤”的話,那麽在古拉格成立後的1934年則發生了轉變。“1934~1936年間,包括遠北工程管理總局在內開采了53噸多黃金,而1937年開采了51.5噸黃金”;“1935年1月,古拉格承接了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團城180公裏鐵路建設任務”;“6月23日,承接了諾裏爾斯克鎳聯合企業工程;7月29日,承接了謝格紮木材造紙化工聯合企業紙漿廠工程;9月14日,承接了烏格利奇和雷賓斯克地區水利樞紐工程任務,年底承接了公路工程任務”;“1937~1938年承接了大量的木材采運任務(1938年古拉格森工企業運出2290萬立方米木材,比1937年多2倍)”,“1938~1939年,古拉格的木材采運量占蘇聯的13%”;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的大部分軍工企業和設施是古拉格承接完成的,如“遠東和歐洲北部的龐大鐵路建設工程、連接波羅的海、白海和裏海的伏爾加河—波羅的海和北德維納河水路設施、水電站和碼頭的建設,金、鎳、錫、銅等有色金屬,以及鋁、磁鐵、石油基地、飛機制造廠、公路設施的建設等”;“1941年為國防部新建和改建了251個飛機場”。20世紀50年代初期,古拉格工業產品的相對指標額並不大,企業產品的批發價僅為國家工業品總額的2.3%,但是,其某些產品卻占領先或絕對優勢地位,例如,“1952年錫產量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0%,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從1950年起,古拉格承建了“伏爾加河—頓河運河、伏爾加河—波羅的海運河、土庫曼運河、古比雪夫和斯大林格勒水電站”等水利設施。古拉格還承建了一些軍工設施,尤其是“在蘇聯核方案實施處於關鍵時期的1947~1948年,古拉格經濟成分中承建核工業設施的比重從24.6%增加到30.5%,1949年為21.3%”等。[2]由此可見,俄羅斯史學家們稱古拉格是蘇聯“最大、具有無限動員能力的經濟機構”[3]不無道理。

迄今為止,俄羅斯出版的關於蘇聯古拉格歷史的著作已有數千本之多,但對蘇聯古拉格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應當認為始於俄羅斯開放档案之後,因為蘇聯懲罰機構——國家政治保安總局、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部、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档案資源的公開解密,實質性地改變了局面,為史學家們對古拉格歷史進行研究開辟了新前景。總體上說,近年來俄羅斯史學界對古拉格歷史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對積累的獨特的第一手新資料,首先是近年來剛解密的档案資料和有關對蘇聯懲治機構的結構、活動、公文處理機制等方面的資料加以整理研究,目前已整理出並由莫斯科俄羅斯政治百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集文獻《斯大林的古拉格歷史》是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不僅為研究這個復雜而又大量的解密文件系統提供了客觀條件,而且也為全面深入研究古拉格的歷史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許多俄羅斯史學家開始出版運用档案資料研究的成果,如斯米爾諾夫編撰的《1923~1960年蘇聯勞動改造營制度》,庫庫林等撰寫的《古拉格:1918~1960年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鮑羅德金等撰寫的《古拉格:強制勞動經濟》,伊萬諾娃·加麗娜·米哈伊洛夫娜撰寫的《1918~1958年古拉格歷史》等著述。鑒於篇幅所限,本文將在俄羅斯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僅從理論和實踐視角入手,透視古拉格強制勞動經濟體系建立的歷史過程,從而為揭示古拉格為什麽會成為一個具有無限動員能力的經濟機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