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寫一部實證性專題蘇聯史

課題組負責人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沈志華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部有關蘇聯74年興衰歷史的實證性專題研究著作,由24名中國學者合力完成,書中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各個方面,共28個專題,總計約130萬字。

蘇聯的歷史,就是體現為斯大林模式的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和發展道路的歷史。20世紀開始不久,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許多東方國家帶來了希望和振奮,他們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然而,到20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竟畫上了句號!像蘇聯共產黨這樣一個具有93年歷史,擁有1900萬黨員,執掌國家政權達74年之久的超級大黨,像蘇聯這樣一個占有世界版圖1/6的領土,享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擁有一批“社會主義大家庭”衛星國成員,領導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超級大國,竟然神話般地消失了!悠久與短暫,強盛與虛弱,共產主義運動領袖地位立之久遠,毀於一旦,社會主義大廈結構建之宏偉,隳於朽敗,歷史要向人們說明的究竟是什麽?這是一個沉重的問題,但又是一個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對於中國學者尤其如此。

蘇聯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程中,蘇維埃俄國對中國的影響時間最長,力度也最大。從孫中山1921年提出“以俄為師”到毛澤東1953年號召在全國掀起“學習蘇聯的高潮”,幾十年來,中國人就是沿著蘇聯的道路前進的。20世紀50年代,蘇聯就是中國的榜樣。人們曾經如此地向往蘇聯,模仿蘇聯,以至在中國的大地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蘇聯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中國人關注蘇聯,學習蘇聯,是有理由的。無論從地理位置上講,還是從歷史傳統和經濟結構上講,俄國都是一個半歐洲、半亞洲型國家。特別是16世紀下半葉的立沃尼亞戰爭以後,俄國失去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而不得不全力轉向東方和南方。列寧認為,俄國中世紀的土地關系和土地制度,“部分是封建式的,部分是亞洲式的”。[1]而整個說來,列寧反對把“封建”這一描繪歐洲中世紀社會經濟關系的術語應用到俄國的做法,他認為用這類詞匯來描寫中世紀的俄國是很不合適的。[2]根據列寧的看法,俄國“在許多重要方面無疑是一個亞洲國家,而且是一個最野蠻、最中世紀、最落後可恥的亞洲國家”。[3]恩格斯也認為,俄國“是一個具有半亞洲式的社會條件、風俗、傳統和機構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歐洲的中國”。[4]因此,俄國顯然可以列入東方社會的範疇,而正是由於俄國社會經濟狀態的這些特性,中國人很早就相信,俄國實現國家富強、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道路和方式,是值得效仿的。

世界進入20世紀以後不久,俄國人就采取了一種不同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壯大的新的方式,開創了一條實現現代化的新的道路,這就是革命的方式,就是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在理論上,是馬克思最早提出了以革命的方式摧毀舊社會的命題,指出了以共產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景,但實踐這一理論的卻是資本主義並不發達的俄國。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產階級的種種革命的和改良的方式大體完成對傳統農業改造而轉向工業社會的時候,許多東方國家開始主動地(如俄國和日本)或被動地(如中國和印度)進入現代世界。面對外部世界蓬勃發展而本民族和國家卻落後挨打的現實,這些東方國家開始努力探索自身的發展道路。然而,除少數例外,東方國家都無法按照西方國家已經完成的資本主義方式來改造社會和發展經濟。這裏除了絕大多數東方國家不具有被馬克思稱為資本主義曙光的種種有利條件(即地理環境、金礦、奴隸貿易、殖民地等)[5],相反卻普遍受到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壓迫、排擠和剝削(它們是作為被剝奪者而納入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這一客觀原因外,更主要的則在於東方社會自身的歷史條件。

在原始社會解體以後,由於自然的和地理的因素影響[6],東方社會沒有經歷西方國家的那種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歷史發展階段。所以,當西方海上貿易引發的商品貨幣關系充分擴展並開始侵蝕歐洲封建莊園制的肌體時,當西方第三等級站起來向封建貴族提出歷史性的挑戰時,東方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愚昧落後的未開放狀態。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這裏“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國家是真正的土地占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