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〇章 檄文

《漢書·朱博傳》有雲:

合下書佐入。

博口占檄文。

檄文特指用於曉諭、征召、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所謂“師出有名”,在古代,檄文可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你要想跟人開戰,就得以檄文的方式說明開戰的原因,要不然,那就就是“師出無名”,會遭到別人的譴責,甚至會有人趁機聯合其他人收拾你。

歷史上,最有名的檄文當屬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據傳,曹操看了此檄文直接嚇出一身冷汗,後面陳琳為曹操所俘,曹操不但沒有殺他,反而任命其為司空軍師祭酒,至於原因,就是因為他檄文寫得太好了。

這檄文可不是華夏所獨有,自古,華夏之屬國,每逢與敵開戰之前,大多都會作檄文以壯聲威,甚至,就連東瀛都有此習俗。

比如,萬歷年間,東瀛關白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前就曾傳檄文與朝鮮國王宣祖李昖,其大致意思就是說:

大明皇帝,昏庸無道,神仙托夢,令其討伐,今欲借道朝鮮,討伐大明,你小子同意還是不同意?

朝鮮乃是大明藩屬,又不是他東瀛藩屬,國王李昖自然不可能同意他的無理要求,豐臣秀吉就以此為借口,率軍入侵朝鮮!

豐臣秀吉找的借口可謂胡編亂造,無恥之尤,估計就連他自己都不信,他純粹就是在東施效顰,惹人笑話。

這檄文的作用本就是昭告天下,告訴大家,我進攻敵人是對的,敵人就是十惡不赦,該打!

豐臣秀吉大概是誤解了這檄文的意思,認為只要隨便找個借口開戰便成,結果自然是徒增笑柄耳。

這一次,楊聰也作了一篇檄文,名字就是《討東瀛倭寇文》。

這篇檄文,作的就精彩了。

檄文開篇,便列舉了歷朝歷代很多例子,證明我泱泱華夏,從不持強淩弱,欺負別人,但是,如若有人敢欺淩華夏,我華夏熱血男兒定然會奮起反抗,討還公道。

緊接著,他又列舉了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所作所為,證明這幫家夥就是幫毫無人性的海盜,土匪,人人得而誅之。

最後,他直接指出,東瀛肥前國平戶藩大名松浦氏就是倭寇的首領,正是因為有了松浦氏的支持,倭寇才能漂洋過海,抵達大明沿海劫掠。

所以,大明決意討伐松浦氏,為沿海死難的同胞報仇。

東瀛諸國,最好不要參與,但凡敢支援松浦氏者,亦當倭寇首領論處,殺無赦!

這家夥,檄文傳到東瀛,松浦氏嚇得差點沒尿褲子。

開什麽玩笑啊,大明如此泱泱大國,竟然跟他一個小小的平戶藩開戰,有沒有搞錯!

要知道,他平戶藩並不是什麽大藩,人口全加起來也只有十余萬而已,藩兵數量那更是少的可憐,總共才幾千人,跟大明比起來,那就是個屁。

不帶這麽持強淩弱的好不好?

松浦氏收到檄文之後,連忙向東瀛各路諸侯求援,揚言大明朝這是要入侵東瀛,大家不能坐視不理啊!

可惜,各路諸侯都收到了大明的檄文,他們心裏也相當的清楚,肆虐大明東南沿海的倭寇,的確就是松浦氏給弄過去的。

這事要說起來,還要追溯到北元時期,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東瀛效仿朝鮮,率眾來朝,可惜,東瀛不答應,於是乎,北元朝廷便組織了兩次討伐,征討東瀛。

當時,的確是北元朝廷有點過分了,人家不來朝拜你便出兵討伐,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東瀛自然是拼命反抗,結果,北元大軍兩次討伐都沒把人家給揍趴下,反倒把人家揍出火來了。

於是乎,松浦氏便開始組織流浪武士、浪人,甚至是商人前去朝鮮和北元沿海劫掠,美其名曰報復北元的入侵。

一開始,各路諸侯和大將軍足利尊氏對他們的行動是比較支持的,畢竟,北元的確入侵了東瀛兩次,報復人家理所當然,而且當時的東瀛深處南北戰爭,到處都是戰敗之後失去主人的流浪武士和浪人,這些家夥除了打架鬧事搶東西就沒別的事幹,與其讓他們在東瀛搶,還不如讓他們去朝鮮和北元搶呢。

到了後面,大明擊敗北元建立政權,按道理來說這些個倭寇就不該再去大明沿海劫掠了,因為進攻東瀛的畢竟是北元朝廷,不是大明朝廷,北元朝廷欺負你了,你找北元的敵人大明報復,這事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但是,這時候東瀛已經進入戰國時期,大將軍足利尊氏早玩完了,各路諸侯基本是誰都不尿誰,再加上松浦氏從劫掠中嘗到了甜頭,不願收手,所以,這倭寇之亂到了明朝也沒結束,斷斷續續的,甚至大有愈演愈烈的架勢。

說實話,這倭寇跟其他各路諸侯的關系並不是很大,松浦氏也沒給他們什麽好處,這會兒人家大明找上門來算賬了,關他們屁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