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糊弄

正月的京城還相當的寒冷,特別是夜幕降臨之後,更是冷的出奇。

一般這個時候大家都會選擇熱炕頭,鉆被窩,以躲避寒冷的侵襲,但這天晚上,楊府卻是高朋滿座,熱鬧非凡。

這次楊聰請的並不是徐延德、張邦奇、張嶽等派系大佬,而是羅洪先、唐順之、趙時春等知交好友,甚至連久未見面的工部主事王宣都被他請來了。

他請這些人來主要是為了商議一下《格物致知之理》的編撰事宜,他已然決定去覲見嘉靖,爭取嘉靖的支持了,這《格物致知之理》大致要編成什麽樣子,具體又有那些分卷自然要先定下來,不然到時候連他自己心裏都沒數,嘉靖又怎麽會支持他。

屋外寒風呼嘯,室內卻溫暖如春,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正喝的面紅耳熱之時,王宣終於忍不住好奇道:“清風,這裏並未曾燒炭火,為何如此之熱,我都熱的有點冒汗了。”

眾人聞言,無不轉頭四處查找起來,他們也覺得很奇怪,這裏面並沒有一個炭火爐,怎麽會這麽熱呢,外面的寒風可是如同刀割一般,這裏面卻如同烤火一般,著實奇怪啊。

楊聰指著旁邊墻上的銅管略帶得意道:“其實也沒什麽,就是加了這些銅管而已,裏面都是燒開的熱水冒出的蒸汽,熱的很。”

王宣聞言,不由好奇的起身去摸了一下墻上的銅管,這一摸,差點沒把他手上燙個水泡出來,他不由驚奇道:“清風,這你都能想的出來,真是個奇才啊。”

這算什麽,還有更神奇的東西呢,前世他看到過的很多東西放到這會兒都能讓人大吃一驚,這暖氣壓根就不算什麽。

他搖了搖頭,謙虛道:“就是個小玩意而已,不值一哂,不值一哂,對了,先生你還記得當初我跟你說過的《格物致知之理》嗎?”

這個王宣自然記得,當初就是他想出書,去找楊聰,楊聰才想到要編撰一整套《格物致知之理》。

原本他是想著楊聰就算不給他出書,等他高中進士和舉人,有錢了,自己出也是一樣的,但是,他進入工部之後便發現,他以前寫的那些東西果然很粗淺,很片面,工部就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比他編撰的詳細多了。

這個時候他正利用空閑時間翻閱工部相關記載呢,他出書的目的還沒變,只是,他想編一本更全面的書出來。

他有些尷尬的道:“這個我當然記得,只是到了工部之後我才發現當初編撰的東西著實粗淺的很,這會兒我正翻閱工部相關記載呢,你說的對,要編就編一本全面的出來,可惜這會兒我時間並不是很多,只能先看著,學著,要出書,估計要等我年老致仕之後了。”

暈,等你年老致仕之後,那不是要等十多年。

楊聰不由暗暗自責,當初想得好好的,要編撰一套《格物致知之理》出來,引領大明發展,讓大明慢慢變強,自己步入官場之後,卻深陷權力鬥爭無法自拔,把自己的初心都給忘了。

還好,自己幡然醒悟過來了,而且這王宣並沒有忘記初心,還在不斷求索呢。

想到這裏,他饒有興致的問道:“噢,你在工部看到些什麽?”

王宣頗為興奮道:“看到的東西多了,有制鹽、制糖、造紙、造酒、紡織、丹青、陶瓷、鑄造、冶金等等,我現在才明白,當初我真是井底之蛙啊。”

這些其實都是傳統技藝,可惜沒有人去歸納總結,推陳出新,只是在匠戶之間以父傳子的方式傳承著,自然很難有飛躍式的發展。

如果能將這些現有的技術跟前世的見聞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大明的技術會發展成什麽樣子呢?

可惜,自己被權力蒙蔽了雙眼,都浪費了這麽長時間了。

楊聰有些慚愧道:“先生之執著著實讓我汗顏,這段時間,我著實有點懈怠了,我想向皇上進言,組織人手,全力編撰《格物致知之理》,不知先生可有興趣與我等一起編撰。”

王宣當然有興趣,他比楊聰還有興趣呢,他也看明白了,這官場之上他好像沒多大奔頭,要不是楊聰幫忙,他這輩子可能也就能當個縣令什麽的,轉幾個地方,然後年紀就到了,就該致仕了。

他這會兒對權力也沒什麽追求,就想著編撰一本全面的書籍出來,將看到過的技藝系統的傳承下去。

楊聰的提議,正合他的心意,要是皇上能重視,那還得了,他激動的道:“好啊,只要你不嫌棄我才疏學淺就行。”

這裏面他還真是最為才疏學淺的一個,因為羅洪先、唐順之、趙時春等人不是狀元就是一甲二甲前列,他這個三甲進士在這些人跟前真不算什麽。

楊聰微笑著搖頭道:“先生此言差矣,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大家擅長的東西不一樣而已,像先生擅長的我們就不擅長,而編撰《格物致知之理》也需要各方面的達者,像達夫兄擅長的就是地理,這會兒正和我一起編撰《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呢,像義修兄和景仁兄擅長的就是兵法,這會兒他們正在編撰《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