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著書立說

怎麽讓嘉靖看到自己的能力,這個問題,楊聰思索了很久。

現在就去收拾南倭北虜嗎?

他認為自己還沒這個能力,南倭北虜頻繁入寇大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是光將他們擊敗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再說徹底擊敗南倭北虜也沒那麽簡單,人家不是傻子,打不贏是會逃跑的,妄圖靠一兩場勝仗就解決南倭北虜那是相當不靠譜的。

胡宗憲、譚綸、俞大猷、戚繼光等留名青史的文臣武將都耗費數十年功夫才擊敗南倭北虜,他不認為自己現在就有這個能力。

現在就學張居正革除弊政,來個嘉靖中興嗎?

他相當清楚,自己現在根本沒這個權力,不成為內閣首輔,掌控朝堂大權,想革除弊政就是個笑話而已。

他現在只是翰林院修撰,離內閣首輔還有十萬八千裏呢。

那麽,他現在能通過什麽彰顯自己的能力呢?

想來想去,這會兒,唯有著書立說才能彰顯他的能力,翰林院修撰,說白了不就是負責著書的嗎。

他也早有想法,要編撰一本傳世巨著《格物致知之理》,將《格物致知之理》編撰成引領大明發展的百科全書。

其實,著書立說也是很大的功績,如果能編撰一本傳世巨著出來,不但能彰顯自己的能力,還能彰顯這個朝代的能力,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於這種傳世巨著都是很重視的,因為當皇帝的也想流芳百世,如果在其治下能出一本傳世巨著,對於一個當皇帝的來說也是了不起的功績。

比如《永樂大典》,就是永樂盛世的標記之一,後世人看到甚至聽到《永樂大典》就會想起永樂盛世。

《永樂大典》這種傳世巨著,影響之深遠,簡直不可估量,而主編《永樂大典》的解縉也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甚至“明朝第一才子”,如果這還不叫才能,什麽才叫才能!

傳聞嘉靖就喜歡看《永樂大典》,基本上,只要有空閑他就會翻翻《永樂大典》,他甚至有意抄錄個《永樂大典》副本出來。

這家夥,抄錄《永樂大典》可不是開玩笑的,因為《永樂大典》足有上千冊,上萬本,好幾億字呢,傳聞《永樂大典》定稿之後明成祖朱棣組織了兩千多人足足抄錄了五年才把正本抄錄出來,其工作量之巨大足見一斑,而嘉靖竟然想抄個副本出來,其對《永樂大典》的喜愛也足見一斑。

當然,並不是所有書都能成為傳世巨著,也不是你隨便寫本書出來就能代表一個朝代,流芳百世,歷朝歷代,著書立說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流芳百世的也就那麽幾個,大多數人編出來的書根本就沒有流傳出去,甚至連書名想出現在青史上都難。

要編撰一本實用性的傳世巨著出來,首先編撰的內容必須有使用價值,別人能用的到,這書才能流傳下去,比如《永樂大典》、《孫子兵法》、《本草綱目》等等,都是流傳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實用性傳世名著。

然後,你編撰的內容還必須引起當權者的重視,不然這書不但編的慢,你要出名也難,比如《永樂大典》和《本草綱目》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永樂大典》的編撰受到了明成祖的重視,所以,上千冊,上萬本,好幾億字,幾年時間就編撰完成了,主持編撰的解縉也成了明朝有名的大才子,官至內閣首輔。

《本草綱目》的編撰並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視,所以,總共才五十二卷,一百多萬字,李時珍足足編撰了二十多年,而且,直到《本草綱目》成書,甚至李時珍去世,他的名氣還沒有流傳開來。

也就是說,怎麽打動嘉靖,讓他重視《格物致知之理》的編撰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嘉靖沒興趣,那麽,自己可能累死也是給後人做嫁衣。

這個嫁衣給後人做了倒無所謂,主要他想通過編撰《格物致知之理》,讓嘉靖看到自己的才能啊,而且他還想通過《格物致知之理》的推廣來引領大明的發展,讓大明逐步變強,如果沒有嘉靖的支持,這些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那麽,怎麽打動嘉靖,讓嘉靖重視《格物致知之理》的編撰呢?

這個問題,也不簡單。

如果跑過去實話實說,跟嘉靖說要編撰一本百科全書,來引領大明發展,讓大明逐步變強,嘉靖估計會以為他腦子進水了。

開什麽玩笑,什麽引領大明發展,讓大明逐步變強,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以農為本,大家都認為種出足夠的糧食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才是根本。

什麽《格物致知之理》,什麽發展,什麽變強,嘉靖要能知道這些,大明早就無敵於世了,還等你來編撰《格物致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