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八股文有規律嗎

夜已深,整個楊府早已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唯余楊聰的書房還有些許燈光透出。

楊聰坐在書桌前,呆呆的看著眼前的幾篇八股文,眉頭都皺成了一個川字型。

他並不是看不懂這些文章寫的什麽東西,畢竟原來的楊聰也“苦讀”《四書五經》十余載,不說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一般的文章他還是看得懂的。

問題,他找不出八股文的規律啊!

當然,如果從格式和規定等方面來理解,要說八股文沒規律,那是胡說八道。

八股文的格式和規定那是相當有規律的,用迂腐和死板來形容這些規律都不為過。

那麽,八股文有多死板呢?

首先,八股文的題目必出自《四書五經》,也就是說,科舉考試的題目你不用去猜,必定摘自《四書五經》中的某一句。

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等,這些都可能作為科舉考試題目。

然後,八股文格式要求很嚴格,整篇文章必須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而且後四個部分,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也就是正式闡述你觀點的正文,每個部分都必須由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組成,合起來總共八股,八股文之名也由此而來。

當然,這八股文可不是分成八段,然後後面四段是四對排比對偶的文字就行了,科舉考試對每段的格式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

比如,破題,必須用兩句到三句點破題目的要義;承題,必須用三句到五句,承接破題,對題目作進一步說明。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以“學而時習之”為題,怎麽寫開頭才算合格的八股文呢?

兩句破題:學與時進,功斯純矣。

三句承題:蓋學而不習與弗學等,學而不時亦與弗學等,而純於學者豈若是乎。

這樣寫就對了,不能一開始就闡述自己的論點,也不能啰裏巴嗦一大堆,開頭兩段必須嚴格按八股文的格式來破題、承題。

至於起講,簡單來說就是我講的大概是什麽,我要開始講了啊,因為前面破題和承題都是解釋題目的含義,沒有自己的論述,從這起講開始就可以闡述自己的論點,所以,這起講也有引發論述的意思。

還有後面的入題,簡單來說就是我對題目的理解是什麽,也就是結合題目和上面起講中的闡述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點,至於為什麽這麽理解,請看下面的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論述,這個入題大致就是起個中間過渡的作用。

最後的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就是正文,也就是詳細闡述自己的論點。

這四段最是考校人,因為每一段都必須由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組成,而且還必須像寫詩詞和對聯那樣,講究平平仄仄,講求押韻。

比如,描寫大海和章魚,你就不能簡單一句,大海寬廣無垠,蔚藍的海水一望無際,仿佛連接著天際,海水中的章魚……

按八股文的格式,大致應該這樣寫。

大海啊,你全是水。

章魚啊,你全是腿。

當然,這樣寫只是格式上勉強湊合,內容上是嚴重不符合規定的,因為八股文對文章的內容,或者說描寫的手法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八股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定,那就是整篇文章都必須用孔子、孟子等古聖先賢的口氣說話,也就是所謂的代聖人立言,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想怎麽說就怎麽說,更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

這個老要命了,因為古聖先賢說話的時候基本都帶著之、乎、者、也等助詞,你要想寫出來的東西看上去像古聖先賢的口氣就要到處加這些助詞,加的好倒還罷了,加的不好,那就要鬧笑話了。

比如前面對大海和章魚的描寫,如果完全按八股文要求來寫,大致就會變成這樣。

海之大者,一望無際乎,海之內兮,全是水也。

章之魚者,荒誕不羈乎,身之外兮,全是腿也。

這格式死板,規矩繁多正是八股文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比如,前面兩三句破題,三四句承題,連句數都規定死了,讓人怎麽發揮?

又比如後面八股正文更是跟寫對聯一樣,必須對仗工整,闡述自己的觀點還要像寫對聯一樣來闡述,這樣不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嗎?

更有甚者,八股文對整篇文章字數都有規定,按明朝的規定,多於五百字的試卷就廢了,五百字,前面還要根據格式要求寫四段近乎廢話的東西應景,這觀點怎麽論述的清楚呢?

還有,整篇都要用古代先賢的口氣來寫,這得多難為人啊,搞的很多古代讀書人都跟吃錯藥了一樣,滿口的之乎者也,其實,不是他們喜歡這麽說話,而是科舉考試要求他們用這種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