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趙佶的江山與愛情(第2/8頁)

從國力和財政上來看,趙佶從來不差錢,哪怕是在經歷征方臘、征遼等一系列大耗國庫財力的軍事活動後。金軍東路軍圍困開封,開出天價賠償,最初趙桓說拿不出來,在東京城裏大掠民財以滿足女真人的要求,但金軍撤退的時候,趙桓賠償給金軍的黃金二十萬兩、白銀四百萬兩卻是從國庫裏支付的(民間收搜的那些不知跑到誰的口袋裏去了,成了謎案)。不僅如此,東路軍撤退後,帝國隨便組織了兩次大規模解救重鎮太原的軍事行動,並沒有感到財力的困乏,實在令人吃驚。

事實上,後來南渡的趙氏王室能很快在南邊建立穩定的南宋帝國,和各地穩定豐碩的財政收入關系很大。南宋王朝能在失去一半土地的情況下保持高額的財政收入(一度超萬億貫),離不開北宋時期打好的夯實基礎。

僅僅官府有錢,當然不算數,還得老百姓吃得上飯,在所有的末代王朝中,北宋帝國的境況弇得上最好的。商業繁榮興盛,農民也基本吃得上飯(在封建王朝這很不容易),從《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及宋人的一系列筆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是一個黃金時代。蔡太師說徽宗皇帝執政的前二十年是繁華太平盛世,倒也不是完全的浮誇,末代王朝流民遍地的情況並沒有在北宋帝國末期出現。

更直觀一點的是農民起義,比起其他末代王朝鋪天蓋地的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綠林赤眉黃巾黃巢,徽宗時代的宋江方臘起義差了不止一個档次。山東巨盜宋江,張叔夜只用數千兵力就輕松搞定,方臘也只不過花了西北王童貫兩三個月的時間。

北宋末農民起義規模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大部分農民都還吃得上飯,只要這樣,中國的農民真想去“均貧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並不多。趙佶是典型的文人,性格相對柔和,當政期間除了玩石頭有些勞民傷財並逼反方臘是重大汙點外,“劣績”其實並不多。

再來看看帝國的文化。如果趙佶不是皇帝而是任帝國的文化部長的話,他完全是合格的。徽宗時代,各種文化活動活躍繁榮,官辦太學發展到了頂峰,而由於他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書畫家,北宋的書畫藝術也發展到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峰。

軍事上來說,帝國擁有“百萬雄兵”,還有幾百萬預備役軍人,雄踞西北的更有二十萬精英部隊,在徽宗朝將一向頑固的西夏人壓得喘不過氣,一改仁宗、哲宗、神宗、英宗四朝以來對夏的頹勢。

趙佶二十年的執政生涯如此雄起,確實會令其他王朝的亡國之君們汗顏。

而趙佶從天堂到地獄,只用了一步。

這真是趙佶個人的昏庸所導致的嗎?

有人給趙佶假設了很多如果:如果他的老爸趙頊多活四十年,他的七哥趙煦多活三十年,趙佶當不上皇帝,那帝國不會亡;如果不重用蔡京、童貫等奸人,帝國不會亡;如果不利令智昏與女真人結海上之盟滅遼,帝國不會亡;如果不倉促禪讓狩獵南方把爛攤子給沒有任何經驗的膽小兒子趙桓,帝國不會亡。

其實無論怎樣假設,當家掌舵的是誰,都無法直面解決北宋帝國真正的幾大危機。

第一是在長期的士人政治下,重文抑武和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導致的軍事力量的“積弱”。

第二是中後期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上的積弱進行的不成功改革導致新舊兩黨之爭。舊不起來,新不徹底,時新時舊,導致了整個政治局面的反復混亂以及士人集團行政效率的下降和品德的頹敗。在軍事上則體現為戰不徹底、和不死心,隨時在戰與和之間搖擺,這才是帝國真正的致命傷。

第三是用金錢買回來了宋遼之間百年的和平,使自古以來歷代中原王朝最重視的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對北軍事防線形同虛設。即便沒有海上之盟,一旦女真人平滅遼人,這條防線也經不起新興而強悍的女真人的沖擊(所以說其實對於北宋帝國來說,軍事上的致命傷不是與女真人聯合滅遼,而是帝國過百萬有薪水拿的兵士的戰鬥力和掌控軍事指揮權的文官們的軍事指揮水準)。

幾種危機環環相扣,在女真人的崛起面前爆發,讓這個看起來體格強壯的中年帝國頓時暴斃。

趙佶不過是一個不太適合當皇帝的文人,在不合適的時間地點被錯誤安置在了皇帝的位置上,瀟灑而寫意地過了大半生,最後以淒慘屈辱結束,慘淡收場。

是帝國毀滅了趙佶,還是趙佶摧毀了帝國,這是一個問題。

北宋帝國的宮闈,一直很安靜。

在強大的文官政治的壓迫下,皇宮中原本一直是中國政治舞台上吸引人眼球的主體的後系勢力和太監勢力失去了它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