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騎兵火力線

從西南方向殺來的正是一支阿拉伯的騎兵。對於很多阿拉伯人來說,當年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的輝煌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一樣,雖然,現在的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而且周圍強敵林立,但是對於所有阿拉伯人來說,強大永遠是他們的夢想。而且,他們一直將阿拉伯半島上的沙漠當作了自己的根據地。這次,明軍突然殺來,雖然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不過這些在沙漠中土生土長的阿拉伯人並不準備屈服,他們要用最猛烈的抵抗來對付明軍的入侵!

正如同所有的民族一樣,即使內部再分裂,當外來的敵人強大到足以毀滅整個民族的話,那麽團結抗戰是唯一的選擇。阿拉伯人已經遭受了太多的欺辱,從蒙古人開始,然後是帖木爾帝國,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數百年來,阿拉伯世界都處於分裂狀態。雖然從蒙古人到突厥人,都給阿拉伯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但是這些外敵並沒有強大到足以消滅整個阿拉伯世界。不過,在明帝國的軍團出現在了兩河流域之後,阿拉伯世界受到的威脅就驟然升級了。最為讓阿拉伯人感到驚恐的是,明帝國的皇帝竟然不信回教。顯然,在阿拉伯人,乃至所有回教徒的眼裏,明帝國都是一個異教徒的帝國,是他們最強大的敵人。

可以說,宗教的力量在阿拉伯人的身是和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蒙古人,突厥人也算是威脅的話,這些曾經征服過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最後都被阿拉伯人用宗教的力量給反征服了。進入西亞地區的蒙古人最終信封了回教的真主阿拉,突厥人建立起來的帖木爾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白羊王國,黑羊王國這些國家也都先後將回教定為了國教。顯然,在阿拉伯人看來,他們沒有被外族所征服,而是他們用思想的力量征服了這些外族。不過,這個辦法,在明帝國的身上其實並不管用。

明帝國的特點已經決定了,宗教僅僅是,也只能是為皇權服務的,皇帝的權力遠在宗教之上,沒有任何一支宗教力量能夠淩駕於皇權之上。就算在此之前的元帝國時期,雖然很多蒙古人都信了回教,而且還影響到了很多漢族人。但是,回教永遠都不可能在明帝國成為國教,明帝國的皇帝更不可能信奉回教,甚至連明帝國的絕大部分百姓對這個外來的宗教都不敏感。

在阿拉伯人看來,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如果他們無法用宗教的力量征服明帝國,而最終又被明帝國給擊敗的話,那麽阿拉伯世界就完蛋了,而阿拉伯人建立起來的宗教勢力也必然倒台,到時候,那些已經信奉了回教的國家也將脫離宗教力量的統治。這對整個阿拉伯世界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那麽,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阿拉伯人是沒有選擇的,他們只能夠奮起抵抗,用他們所有的力量來抵抗這個數百年來出現的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滅亡阿拉伯世界的敵人。

在沒有國家的統一領導,部落勢力占據了主要地位的阿拉伯世界,就算所有的阿拉伯部落酋長都認為必須要聯合所有的力量來對抗明帝國的時候,阿拉伯的部落仍然沒有統一起來,而是選擇了一種效率低下的辦法來戰鬥。這就是各個部落分別出兵迎戰明帝國大軍,當然,為了能夠協調行動,十多個地位崇高的酋長共同決定,所有部落的軍隊都要接受統一的指揮。即使,這個統一指揮的司令部的影響力並不大,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統一而已,但是,這也總算是聯合行動吧。不過,對於強大的明軍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只能讓阿拉伯各個部落的壯年男性走上送死的道路!

這次向明軍挑戰的,就是六個主要部落的軍隊。而從西南方向而來的這股阿拉伯騎兵的數量是最多的,達到了一萬八千人,這要比近衛軍偵察兵的判斷還要多出三千人馬。梁嶽並不知道這一點,不過這並不重要,對於接下來的這場騎兵之間的戰鬥,一萬五千敵人,與一萬八千敵人,對近衛軍來說,並無太大的分別。

在此,不得不首先介紹一下楊天奉的第五軍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圖茲湖與克澤爾河之間的一場大規模的,非傳統意義上的騎兵交戰。

當時,第五軍已經完成了突擊行動,正準備撤回白羊王國軍隊的後方。而楊天奉親率一萬名騎兵斷後。結果,他們被一支三萬人馬的奧斯曼騎兵攔截了下來。在幾乎失去了與其他部隊的聯系,而且沒有任何時間讓楊天奉來部署防禦陣地的情況下,楊天奉極為大膽的選擇了用騎兵臨時組織防線,將一萬名騎兵排成了三排戰線,這些騎兵都沒有下馬作戰,而是直接用馬槍在馬背上組織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