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海上存在

顧成林受到皇帝的重用,這與他還是海軍普通軍官的時候,提出的一條跨越了時代的海戰理論有著極大的關系。這就是“海上存在”的海軍戰略理論,而這也是風帆時代海上戰爭的最為基礎的,最為重要的海軍理論。因此,顧成林被皇帝慧眼看中,而且從東征開始,顧成林就獲得了指揮艦隊單獨作戰的機會。可以說,這是他後來成為帝國海軍第一名將,乃至世界海軍頭號名將的基礎!

但是,自從東征開始,顧成林卻沒有多少次機會來實踐他的這一戰術。在東征時,顧成林第一次實踐了這一戰術。不過,當時日本沒有正規的海軍力量,而且其僅有的那點弱小的海上力量幾乎都被消滅掉了。結果,顧成林率領的那支小艦隊在控制了制海權之後,幾乎就成為專幹打家劫舍的海上強盜的工作。隨後在南洋,西洋,帝國海軍艦隊的主要任務不是與紅夷艦隊進行海戰,反而是進行對地支援,支持陸軍與陸戰隊作戰。即使僅有的幾場海戰,都是速決戰,在明帝國海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的情況之下,顧成林更沒有機會將他的這一套建立在實力基本上均衡的海上作戰的理論體系用到戰場上去。

這次的遠征,是顧成林第一次真正的應用上了“海上存在”這一海戰思想。而該海戰思想的核心就是,一支存在的,並且保持了戰鬥力的海軍艦隊,不僅僅是一支戰術力量,更是一支戰略力量。只要有這樣的一支艦隊存在,就能給敵人巨大的戰略壓力,並且通過保持艦隊來保證控制制海權,通過對大海的控制,通過長期的作戰行動,最終壓垮敵人,或者是拖垮敵人!

顯然,這一理論體系的核心是建立在雙方艦隊實力比較均衡的條件下的。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爆發海上決戰的可能性降低。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兩個,一是雙方的實力差距巨大,所以海上決戰本身並無意義。二是海上決戰所帶來的損失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所以雙方都努力避免海上決戰。當然,後者是主要的,而且也符合這一時期的特點。在鐵甲艦出現之前,火炮的破壞力已經超過了戰艦的承受能力,而海軍艦隊高昂的成本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承受的,也就無法承受巨大的海戰損失。這樣一來,海上決戰本身就會被雙方的將領盡量避免,導致海戰本身性質的變化,也就導致了海戰戰術的變化!

按照比較認同的說法,顧成林是在東征時提出了“海上存在”這一理論的,而直到十一年之後,當他率領帝國大西洋艦隊遠征大西洋,並且進攻開普敦要塞的時候,他才第一次真正的利用上了這一海戰理論。也因此,開普敦海戰成為了風帆時代海上戰爭中的經典戰例,並且成為了後世海軍歷史學家,以及海軍戰術家研究顧成林戰術思想體系的最重要的海戰戰例之一。

對於歷史上對他,以及他所創立的海戰理論的評價,顧成林在當時是不可能知道的,他甚至不會有過類似的想法。對顧成林來說,他當時要做的,就是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勝利。他不但要徹底的擊敗紅夷艦隊,打通前往大西洋的海上通道,同時,還必須要盡量保存艦隊的實力,為後面的征戰保存力量!當然,“海上存在”理論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要在海戰中盡量的保存己方的力量,在這一基礎上,再去尋找殲敵機會。而這也正好符合了當時顧成林的需要,保存實力第一,殲敵第二!

艦隊離開德班港之後,立即升起了滿帆,並且按照偵察艦隊所標定的最佳航線向南前進。陳建秋的巡洋艦也在編隊之中,並且再次成為了前鋒偵察艦。三日之內,陳建秋就組織官兵修復了“昆侖”號,另外四艘巡洋艦也都得到了修繕,恢復了作戰能力。這幾乎是一個奇跡,因為按照當時五艘戰艦的受損情況,即使是在有條件的港口內,也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來進行修理。而陳建秋在德班港的簡陋條件下,竟然只花了三日就把戰艦給修好了。為此,顧成林還獎賞了陳建秋,並且越級提拔他為上校軍官,由他負責指揮前鋒艦隊的十艘巡洋艦,作為整個大西洋艦隊的主力偵察編隊行動!

五日後,艦隊就繞過了非洲大陸南端,並且轉變航向,開始向西航行。因為這裏已經是高緯度(當時,帝國海軍第一次采用了經度與緯度這兩個概念,而赤道就為零緯度,帝國京城為零經度,這與後來歐羅巴的天文學家確定的經度與緯度的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具體的數值方面有所差別)地區了,風浪很大,艦隊的航行也變得很困難了!

足足花了三天的時間,艦隊才離開了風浪去,在到達距離開普敦大概兩百裏的外海時,海面上基本上風平浪靜了。不過,顧成林等人心裏都沒有底,這一地區對帝國海軍來說,基本上是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天氣情況會發生什麽樣的變法,幾乎是無法預測的。不過,這並沒有能夠阻擋明軍艦隊前進的步伐。在讓艦隊重新編隊,形成了整齊的戰鬥隊列之後,顧成林讓陳建秋的偵察艦隊再次出發,前去尋找紅夷主力艦隊的下落,同時,下令讓艦隊進入了高度戰備狀態,準備隨時與紅夷艦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