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 列女賢媛

京口城的庾希見城外的郗逸之、郭龍、弘戎所領的軍士這兩日只圍不攻,未知何故?與庾邈、武遵等人商議,武遵猜測道:“莫不是豫州袁刺史已然起兵?”

庾希不敢置信:“今日是三月十六,攸之是三月初三去的壽州,此時也就是剛到壽州而已,袁刺史如何就會起兵相應!”

左肩遭弩箭所傷的武遵很是樂觀,說道:“袁刺史在江東豈無耳目,將軍奉詔討逆已近半月,袁刺史是早就得到消息了,審時度勢,也知立即起兵相應之時機絕好。”

庾邈道:“不管如何,就以袁真已起兵相應來鼓舞士卒,繼續堅守,以待時變。”

庾希點頭稱是,即去巡視京口六門,對那些苦苦守城的軍士說壽州袁真也已起兵討伐桓溫,桓溫將兩面受敵,郗逸之的郡兵已經人心惶惶、無心戀戰——

追隨庾希叛亂的軍士這兩日見城外軍隊不再攻城,現在聽庾希這麽說,信以為真,軍心大振——

庾希暗喜,至西門時亦如此說,守城軍士皆感振奮,正這時,一名庾氏私兵突然指著城外叫道:“將軍,快看,有人喊話。”

庾希立在城樓上居高望下,卻見兩名披甲武士一左一右挾持著中間一騎正繞城緩行,他還沒看清楚中間那騎是誰人,就聽到他的那些私兵驚叫起來:“是攸之郎君,是攸之郎君,攸之郎君被俘了!”

庾希定睛細看,果然是兒子庾攸之面縛著騎在馬上被挾持著遊城,頓時驚急攻心,眼前一黑,差點栽倒,他明白,大勢去矣!

庾希也顧不得安撫士卒了,急召庾邈、武遵等人商議對策,庾邈臉如死灰,默默無言,武遵恨恨道:“惡賊奸計,極是可惡,今我守軍喪失鬥志,這京口城守不住了,將軍,形勢危急,速速準備,今夜放火燒城,逼令城中百姓分從六門湧出,我等趁亂殺出血路,沿江東走,覓船渡江,退往海陵陂澤地,然後出海,或北上投燕,或南下廣州。”

庾希眉頭緊皺,臉色陰郁,半晌,一咬牙,沉聲道:“準備突圍!”

當夜子時,城中數處火起,庾希命軍士分從六門驅逐百姓出城,他自己與庾邈、武遵率五百庾氏私兵從北門突圍,此時火光沖天,人聲鼎沸,京口內外一片混亂,庾希率部從北門沖出,且喜北門外圍城之軍稀少,想必是因為前面便是大江,沒料到庾希會從這裏突圍——

庾希五百余人順利沖出,從北固山東面斜插長江,離此十五裏,江岸一隱蔽處,有他們當日夜襲京口時所用的漁船,約二十余艘,分別隱藏在三個地方,就不知被郗逸之的部卒發現了沒有,此時也考慮不了那麽周全,拼死逃命就是,敵人已隨後追至——

十六之夜,月明如晝,江岸亂石嵯峨,原先藏在這裏的漁船不知去向,武遵大聲咒罵,上馬繼續奔逃,而敵人越追越近,好不容易在第三處隱藏漁船的江岸找到三艘漁船,這三條漁船都有四丈多長,每條船可容二、三十人渡江,武遵喝住驚慌擁擠的一眾軍士,讓庾希、庾邈及庾氏子侄先上船,三條船最多只能載百人過江,此時追兵已近,武遵率留在南岸的軍士繼續沿江東走,繼續覓船渡江——

庾希等人的坐騎都棄在南岸,乘漁船劃向對岸,這一帶江面開闊,兩岸相距十余裏,而且又不能直線對駛,漁船順流而下,又飄出十余裏才抵達北岸,哪知一上岸就被一群私兵給包圍了,這些私兵正是陳操之刻意留在北岸的彭城劉氏私兵,就是防備庾希流江逃竄,今夜遙見隔岸京口大火,三百劉氏私兵便沿江巡守,若是月黑風高夜,還真不好發現庾希渡江的蹤跡,這也是庾希命該如此,偏偏是十六月明夜,月夜江上行舟,兩岸一覽無余,一番廝殺,二十余人戰死,其余盡數被俘,這時天已大明,劉氏私兵將庾希、庾邈等六十余人押送回南岸,郗逸之、陳操之大喜。

午前,追擊庾希部將武遵的遊軍都護郭龍和北府部曲督沈赤黔回來了,擄獲庾氏叛眾三百余人,武遵頑抗被擊殺。

京口城的大火已被撲滅,城中房屋被燒毀了一小半,百姓失所——

面瘡初愈的桓熙從曲阿趕回來,與謝琰、陳操之入城安撫百姓、命軍士幫百姓重建房舍,並分發米糧撫恤——

當夜,謝琰擬的平定叛亂的奏章呈桓熙看過,謝琰在表章中把平定庾希之亂的主要功勞都掛在桓熙頭上,指揮若定、奮不顧身雲雲,這讓桓熙頗為滿意。

陳操之向桓熙建議,只將庾希、庾邈一族的人以及參與叛亂的主犯押解進京,其余人等就地收編為北府軍士,用人之際,少殺為妙——

桓熙采納了陳操之建議,那些庾氏私兵和參與叛亂的原京口守軍共千余人,見庾希都已授首,而且這又是本國內亂,沒什麽氣節好講,便都降了,歸附北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