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打臉(第2/4頁)

皂隸開道,羅傘前張,四擡大轎,小吏、公差相隨,後面還跟著數十個士人,為首的正是黃尊素和張岱。

大轎在盛美號布莊門前停下,張原迎上前對著轎子施禮道:“有勞老大人。”

杭州府通判石維屏步下轎來,含笑向張原還了半禮,看了看兩邊鴉雀無聲的人墻,皺眉道:“汝等不各安本業,圍聚在這裏作甚!”

人群無聲,卻又各自向兩邊退後半尺,只聽得當街店鋪的門板被擠得嘎嘎響——

通判是正六品官,分管一府的錢糧、訴訟,權力很大,是民眾最敬畏的府官,那汪守泰雖然多智,此時也只有叉手立在階下不敢擅動擅言,張原是舉人,可與地方官抗禮,他汪守泰只是一個不入流小吏,所以雖然知道情勢不妙,但除了靠邊站又還能做什麽!

一張花梨木的官帽椅擺放在大門前,石通判撩袍坐下,張原即從懷裏摸出兩張紙呈上,說道:“老大人請看,這是我翰社同仁捐贈給寶石山養濟院九千兩銀子的文券,請老大人用印簽收,九千兩銀子就在這裏。”朝那四只銀箱一指。

鐘太監離開杭城之前,就將寶石山養濟院交由杭州府管理,這養濟院也就有了官方性質,在通判的管轄範圍內,現在憑空得到九千兩銀子的巨額捐贈,石通判豈有不喜的道理,這幾年災荒頻仍,杭州府備荒救急做得好,那就是政績啊,石通判欣然道:“貴社同仁志在世道,關心民眾疾苦,實在讓人敬佩。”

張原謙遜道:“天下一身,桑梓一體,翰社一向提倡忠君愛民,此次有機緣能為杭州百姓做一些善事,正是我翰社諸人的心願。”

石通判很愉快,即命捧印小吏上前,親手在兩張捐贈文券上蓋上通判官印,並署己名和幹支年月,然後一張交收張原,另一張由石通判收存——

階下的張岱率先鼓起掌來,其余黃尊素告示翰社舉人紛紛鼓掌,圍觀民眾見張原不貪財,一萬兩捐出九千兩,也是嘖嘖贊嘆。

張原把剛才立的典園契約給石通判看,請石通判指派一名小吏從中作保,石通判高興之下差點自降身份來當這個保人,還好矜持住了,讓手下一個姓吳的典史來當保人,須臾張原和那吳典史都在一式兩份的文券上簽名畫押完畢——

張原讓武陵從那小木箱裏取出十五錠銀,剩下的三十五錠共七百兩銀子就作為典園的銀子交給汪守泰,張原將一張文券遞給汪守泰,朗聲道:“銀券兩清,煩請汪先生三日內將不系園騰出,在下近日要在園子舉行翰社雅集。”

張岱等一眾翰社社員又是大力鼓掌,妙極,妙極,翰社在杭州有個落腳點了,不系園的紅葉很有名,深秋季節也正是賞紅葉的時候——

張原又警告汪守泰道:“從這一刻起,不系園已由我典下,你們汪氏可以搬走園內相關器物,卻不能故意去破壞園林景觀,不然的話我會控告你們的。”

汪守泰臉漲得通紅,張原用他送來的銀子付園子的典銀,這真是“啪啪”的打他的臉啊,而且他原先想借此敗壞張原的名聲、離間張社首與翰社同志關系的計策已經是完全失敗了,也就是他九兄汪汝謙這一萬兩銀子白白送出去,卻沒有起到任何對汪氏有益的作用,他帶來的鼓吹手吹吹打打反倒是在宣揚他汪氏造謠不成反賠銀子的醜事啊,哦,萬兩白銀還有一些剩的,收回了七百兩銀子,可偌大的不系園典出去了,簡直是天大的笑柄!

汪守泰欲哭無淚,狠不得有條地縫鉆進去——

張原對石通判道:“老大人請到裏面小酌兩杯,宴席已備好,這個布莊是晚生姐夫家的產業,今日開張,老大人能光臨,實在是蓬蓽生輝。”

石通判擡頭看著張原書寫的那塊匾,拱手笑道:“恭喜,恭喜,那我就叨擾了。”

晚明士人經商是極普遍的事,甚至有生員嫌月考、季考麻煩,幹脆主動要求去掉生員功名好專心經商,這主要是因為舉人、進士太難考了,與其一輩子蹉跎場屋,還不如早些抽身幹些別的,這其實是很明智的選擇,士人經商之風在江南尤甚,就算沒有官紳背景的純粹商人地位也並不低,只要有錢就行,所以石通判對張原的姐夫經商絲毫不覺得訝異,張原是本科解元、翰社社首,前程不可限量,豈是一般舉人能比的,當然了,要他石通判特意來為一布莊道喜那他是放不下這個顏面的,但這時適逢其會,豈有拒絕的道理。

張原請大兄張岱和他一起陪石通判,其余翰社社員和石通判帶來的一幹官差都到街頭的醉仙樓用餐,武陵自會去結賬,汪守泰送來的萬兩白銀不是還余三百兩嗎,正好用來請客吃飯還有作為過幾日不系園雅集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