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內戰是平民的苦難,必須和平統一台灣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最近出版新書《大江大海1949》,在港台和海外華人地區引起強烈反響。龍應台說,她在此書中,要通過60年前她的家族故事、以及無數個被那場殘酷的國共內戰“絞肉機”甩出來的個體的生命歷程。龍應台說,“我再怎麽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60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當龍應台為收集史料奔走於台灣各個档案館和台灣國防部各個機構時才發現有關1949年的資料如此之殘缺不全。她說;“因為當時是潰散來台,因為是有一個集體戰敗心理,所以,歷史都不是戰敗者在說,你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也不忍去面對,結果就是,戰勝者就會完整地在講故事,他把你們的故事也講進去了,所以當你在講內戰歷史的時候,幾乎都只有大陸的敘述。”

龍應台說,歷史不僅僅是勝利者的,她呼籲台灣民眾行動起來,把自己、把長輩的經歷,把藏在深處的千千萬萬亡靈的痛苦、傷痛都化成文字,或上網、或出書。不能把歷史留給官方來寫,那樣的話,共產黨和國民黨一邊一半對那段歷史的敘述,合起來恐怕就是一個完整的謊言。

但無論怎樣,作家書寫歷史的目的,主要是探求真相,總結教訓,希望歷史的悲劇不要重演。國共3年內戰的慘烈,歷史學家曾告訴人們,比中國8年抗戰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而3年的內戰結果,就是導致大陸和台灣的分裂、對峙60年,台灣有獨立之虞。

前30年,大陸主張用武力解放台灣,但由於力有不逮,未能如願。後30年至今,當局推行和平統一,受到大多數大陸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擺脫不了30年前的思維習慣,總是叫囂給“台巴子一點顏色看”,主張武力統一,否則“時不我予”。這部分人,當然一直在和平環境中長大,且一直陶醉在我軍“戰無不勝”宣傳中。殊不知,解放軍當年就是要武力解放台灣的,可就是沒有打勝仗;他們不知道戰爭,戰爭不僅是軍人的犧牲,更是平民的災難。如果,是為了抵制外侮,國人拼死抗爭,當然是可歌可泣的,也別無選擇;但若自我殘殺、兄弟相煎,其慘其烈,又有何意義?!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在網絡上,筆者發現,60年前的內戰,給無數平民的創傷,至今無法平復(否則,就看不到這樣的資料)。即便是倡導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在內戰中,平民的性命也是蟻命。網絡有評論說,內戰中“毫無惻隱之心是毛澤東的最大優勢”,並以1948年圍攻長春之戰為例。

1948年中共打長春時,解放軍因強攻不得手,改變圍困絕糧的辦法,欲迫使長春守敵投降。5月30日,林彪下令“要使長春成為死城!”;守長春的是國民黨將領鄭洞國,拒絕投降;由於城裏50萬平民的存糧只能維持到7月底,所以鄭將軍要平民離城。但毛澤東批準了林彪的作法,“嚴禁城內百姓出城”;“只有帶槍和軍用品的人才能放出”;當然這是為了鼓勵國民黨軍人投誠。

毛對林彪說,“鄭洞國,人老實,在目前情況下(即老百姓挨餓的情況下)有可能爭取起義、投誠”;毛很懂人情,並懂得怎樣利用它。不過這次錯了,盡管鄭洞國內心“極度痛苦、絕望”,卻沒有想過投降,一直堅持到最後。

圍困長春3個月後,林彪向毛報告,“圍困已收顯著效果,造成市內嚴重糧荒居民多賴樹葉青草充饑,餓斃甚多”;針對鄭洞國要老百姓出城的做法,林彪說,“我之對策主要禁止通行,第一線上五十米設一哨兵,並有鐵絲網壕溝,嚴密接合部,消滅間隙,不讓難民出來,出來者勸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但後來饑餓情況越來越嚴重,饑民便乘夜或與白晝大批蜂擁而出,經我趕回後,群集於敵我警戒線之中間地帶(“卡空”);由此餓斃者甚多,僅城東八裏堡一帶,死亡即約兩千”;林彪還說,“不讓饑民出城,已經出來者要堵回去,這對饑民對部隊戰士,都是很費解釋的”;“饑民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下就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戰士見此慘狀心腸頓軟,有陪同饑民跪下一道哭的,說是‘上級命令我也無法’。更有將難民偷放過去的。經糾正後,又發現了另一偏向,即打罵捆綁以致開槍射擊難民,致引起死亡。”至此,連鐵血將軍林彪也建議“酌量”分批陸續放出難民。報告上交毛後,沒有回音。林彪熟悉毛“默否”的老花樣,便自行做主,在9月11日發出命令,“從即日起,阻於市內市外之長難民,即應開始放行。”但是這一指示,只是對共產黨有用的人才被放出。某難民回憶道,“我們家是9月16號那天走的,在‘卡空’待一宿就出去了。是托了我老伴的福。他是市立醫院X光醫生,那邊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