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龍應台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引多方爭議

http://book.sina.com.cn 2009 年09 月17 日 10:00 東方早報

台灣作家龍應台

龍應台醞釀10 年,閉關1 年創作完成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上月底在台灣出版,目前已經成為台灣最暢銷的圖書之一。不過該書因為把台灣人描述成“失敗者”的後代而在島內飽受爭議,與此同時台灣學者李展平日前指責龍應台引用其研究成果不當,有抄襲嫌隙。龍應台則通過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表示書中所引用的文獻史料,均有注明資料來源,並委托律師處理本案。

台灣人是“失敗者”後代?

因為龍應台在書中將台灣人描述成“失敗者”後代,還在書中表示向“失敗者”致敬,這一描述激怒了部分島內群眾,但龍應台解釋,兵敗遷台的國民黨政府當然是失敗者,他們在軍事上失敗了,他們在往後的60 年裏才建立起寶貴的價值主流。在龍應台看來,“1949”對撤退來台的外省人以及曾經為日本打仗的台灣人來說,都是一次失敗,因此多年來它是島內不願意面對的創傷。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馬亂中離開淳安家鄉為起頭,而“美君”原型就是龍應台的母親;“龍應台”代表離亂中第一代出生在台灣的孩子。龍應台說,在寫作一開始,她關注的是1949 年前後流離來台的那200 萬人,但後來她發現自己對這塊土地上原來已經存在的600 萬人所知更少,他們甚至比外省老兵更弱勢無聲,因此這本書的後半段轉向了那些老人的故事。

寫作過程中,龍應台為搜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將那個時代生死契約式的流離經歷寫成這部書。

材料引用不當?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成為島內各大書店暢銷書,但日前台灣“歷史館”

台灣文獻館編纂李展平指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台籍日軍的描寫,部分引用他創作的《烽火歲月》、《前進婆羅洲》、《戰火紋身的監視員》等三部著作,但均未加出處說明。李展平向台灣媒體表示,他之前花了五年時間,調查二戰台籍日本軍屬出征南洋經歷,走訪各地尚存的台籍日本軍屬,甚至遠赴婆羅洲做田野調查,然後陸續出版《烽火歲月》、《前進婆羅洲》及《戰火紋身的監視員》三本書,以此還原當時台籍軍屬遭遇。

李展平介紹說,龍應台今年2 月通過跟他聯絡,希望他為她安排拜訪軍屬,李展平立即答應要求。但當李展平收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時,他發現書中關於台籍軍屬的部分,不少內容和他的著作相同。李展平認為,龍應台將他的作品改寫出版,卻沒注明出處。李展平向媒體指出了六處相似地方,例如書中關於辜文品當戰俘監視員焚燒屍體的描述,龍應台寫得猶如親身采訪過辜文品,但辜文品早在兩年前過世,龍應台不可能采訪到,這些內容是改寫自他的《烽火歲月》。李展平還表示,書中關於軍屬因沒食物,找“鹽膚木”取鹽、撈“水流苔”煮湯、剁屍體當燃料等,也都是他和當事人一問一答得來,再無其他文字記錄,也可能被龍應台改寫引用。

李展平說,他曾陪同龍訪問曾在婆羅洲當監視員的柯景星,並介紹蔡新宗給龍,但龍應台只在書末批注中,提到兩個部分系引用《前進婆羅洲》一書。“給我該有的位置,把我擺上去就好了。”他說,爭的不是名利而是歷史的解讀權。李展平強調,龍應台新書沒有標明材料出處,讓別人誤解是他抄襲龍應台文章。李展平還表示,他之前與龍應台聯絡,龍應台沒響應,之後由其助理回函表示,在書末有兩處批注,說明引用《前進婆羅洲》一書,並指“如果還有漏列,麻煩您來信指正”,他無法接受這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新書引用材料不當的指責,龍應台通過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發表三點聲明,她強調書中所引用的文獻史料,均有注明資料來源,以昭公信。其次除參考前述史料文獻,也親自走訪相關人士,因此書中所載均為當事人口述內容。李應平強調,龍應台治學嚴謹,相當尊重著作權。除了參考史料文獻,龍應台還曾親自走訪相關人士,援引當事人口述內容。李應平說,龍應台是以“文學性手法”描敘,有其獨特寫作風格,凡是引用,她均已注明。目前她已委托律師處理本案,以示慎重。(石劍峰)

(編輯:劉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