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教育課程是什麽?(第2/3頁)

孟子這話是專門針對陳相說的,怎麽個針對法,咱們一會兒再談,首先得說說這句話本身。還得聲明一下:這句話我翻譯得不太準確,因為要解釋清楚什麽是“夏”,什麽是“夷”,這是要花些工夫的。反正大家也能明白是什麽意思,我就不拘泥了。

這話的精神後來成為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固有心態。這也難怪,自己文明程度高,自然就看不起那些文化程度低的,這也是人之常情。這類例子很多,我想挑一個有意思的來說說,那就是王船山在《讀通鑒論》裏對淮南王劉安上書勸諫漢武帝不要南征越國一事而作的評論。王先生就是本著孟子這兩句話的精神,觀點很是特別。

先來簡單交代一下背景。西漢原本疆域很小,全靠了漢武帝開疆拓土才成了一個超級大國。漢武帝這時候要發兵去打南方的越國(越國有好幾個,要說清又得很多篇幅,我就從簡了),淮南王劉安寫信勸諫,說這事很不劃算,還是不打為上。劉安這封信《漢書》裏收錄了,寫得非常漂亮,本該介紹介紹,可實在是太長了。當然,劉安門下有的是文章高手,這信很可能是他授的意,秘書代的筆。所以,劉安“寫”得哪怕再好,但你要誇他,可不能誇什麽“文采斐然”之類的話,那就太不懂事了,要誇只能誇這文章立意好,高屋建瓴、切中時弊,應該收進國史。

王船山評論此事,說劉安居心叵測,出發點就有問題。——這倒是實情,因為這位淮南王後來謀反來著。王船山認為中國南部理所當然應該被占領過來,他的理由很奇特:這是地理形勢的必然。中國的地理,北邊被沙漠擋著,西邊被大山擋著,往南走到頭被大海擋著,所以這沙漠、高山、大海圍成一個大圈子,這天然就應該是中國的疆域範圍,如果這個範圍裏還有其他的獨立政權,二話不說,拿下!而南方雖然多山,可那些山根本不能和前面所說的沙漠、高山、大海相提並論,根本不能構成實質性的地理障礙。再者說了,在這個大圈子裏面,人們多有往來,相互之間是會發生影響的,然後引用孟子的這句話“吾聞用夏變夷者”,又給這句話發揮了一下:帝王最大的仁和義都在這個“變”裏。看,王船山覺得夏“變”夷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把夷也變成夏,這是一項偉大的帝王事業——王船山雖然是個我很佩服的高人,但他這套理論我可不佩服,只是因為他把孟子這句“吾聞用夏變夷者”發揮得太驚世駭俗了,所以拿來給大家開開眼界。當然,如果你贊同他,那是你的自由。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如果拋開夏和夷這兩個特定概念,把孟子這話放大一些來看,意思無非是:發達地區影響落後地區,而落後地區很難影響發達地區。即便拿到現代,也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國際上歷來出現過好幾種世界語的方案,到現在全都無疾而終,是英語成了世界語。想起有同胞提出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看來這得等中國靠著傳統文化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之後才會贏得“用夏變夷”的可能啊。

話說回來,孟子這裏說這兩句話,完全是針對陳相個人的。咱們聽聽他下邊怎麽說。

孟子說:“你的老師陳良本來是楚國的土著,卻傾慕於周公和孔子的學說,於是從南方到北方,來我們中國學習。”

——咦,且慢,先暫停一下。孟子是這麽說的嗎?這不是明擺著搞分裂嗎?這不是不拿楚國人當中國人嗎?

孟子確實就是這麽說的。咱們再看看原文:“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前文已經說過,楚國和周朝嚴格來講應該是兩個對等的國家,從當時的實際生活來看,中原各諸侯從來不把楚國當自己人,認為楚國人都是外國蠻子,而楚國也不願意受這個窩囊氣,迅速發展,迅速擴張,勢力越大也就越不把周人勢力放在眼裏。而且,楚國後來疆域極其遼闊,和中原文明南北對峙。不少人認為在戰國末期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不是秦國而是楚國,那麽,如果當時真是楚國一統天下,嚴格意義上說,華夏政權在那時候就結束了,就被外國給滅了,其性質幾乎和蒙元滅南宋、滿清滅大明是一樣的。

這可是當時的實情,如果就歷史說歷史的話,屈原可得算是偉大的外國詩人。對了,屈原的思想很儒家,郭沫若覺得他沒準兒就受了陳良的教育。要真如此,屈原和陳相還是同門呢,和孟子也論得上一點兒關系。

有細心的人可能已經從孟子這句話裏看出了一些端倪。孟子說“陳良,楚產也”,不說“陳良,楚人也”,這很奇怪哦,說人家陳良是楚國“產”的,這是不是有點兒嘲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