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民傷財有助於社會穩定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裏,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裏,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裏,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常有人說,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真是句至理名言。可為什麽是這樣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性使然。

人要給自己的作為或者主張去找合法性,如果能從榜樣人物身上給自己找出佐證來,那不就很能挺起腰板來嗎?齊宣王現在就正做這種事呢。

齊宣王有個大園林,這也算是統治者窮奢極欲的一個表現吧。齊宣王大概也覺得這種窮奢極欲有點兒理不直、氣不壯,怎麽辦呢?

齊宣王問孟子說:“聽說大聖人周文王的花園方圓足有七十裏,有這麽回事嗎?”

孟子一聽,覺得這話怎麽這麽耳熟啊,想想,噢,和梁惠王一個腔調!

孟子回答說:“聽說是有這麽回事。”

齊宣王一聽,樂了,“哈哈,原來聖人也搞這一套啊!還真夠奢侈的,搞七十裏地的大園子,也太大了點兒吧!”

孟子把眼一翻,“大?老百姓還都覺得小呢!”

“嗯?”齊宣王納悶了,一不留神說漏了嘴,“那,我的園子才四十裏,老百姓為什麽還嫌大啊?”

孟子說:“周文王的園子方圓七十裏,砍柴的進去砍柴,打兔子的進去打兔子,大家當然覺得小了,人家周文王可是與民同樂嘛,自己的園子也是大家的園子。可大王您這園子呢,嘿,我才一入境的時候,先打聽打聽齊國有什麽禁忌沒有,免得一不小心再觸了黴頭,有人就告訴我了,說哪裏哪裏有大王一座花園,方圓四十裏,風景這邊獨好,可是,千萬別靠近了,在這裏邊要是殺一只鹿,能按殺人罪把你辦了!大王,您看看,您這是花園嗎?明明就是設了個方圓四十裏的超級大陷阱!老百姓要是不嫌大,那才怪呢!”

齊宣王一聽,心說:“我沒事問他周文王花園幹嗎,我這不是頂風放屁——自己臭自己嗎!”

孟子繼續闡述他的與民同樂思想,齊宣王鬧了個自討沒趣。像建造園林之類的工程,歷來都是個大動作。帝王園林規模越來越大,裝飾越來越奢華,可“與民同樂”卻沒見有出現過,而且連提這個話頭的人也越來越不大容易見得著了。

由此我倒很想說說帝王大工程的這個話題。以前一般遇到的說法都是,好皇帝體恤民力,好官也都勸說皇帝不要輕易去動什麽偉大工程;相反,暴君大多喜歡建設,阿房宮、長城、迷樓、艮嶽,等等等等,不論是為了國防還是為了個人享受,反正一動工就是幾十萬、上百萬人,耗費多少年的時間,老百姓是吃不消的。

乍看起來,確實如此,可是,實際上,這還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甚至還是有不少時候,勞民傷財是非常必要的。就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講,有時當皇帝不想繼續勞民傷財下去的時候,反倒會出問題了。

我這個邏輯看似荒謬,嗯,讓我慢慢說來。前面的話題好像沉重了些,那這裏就先多扯幾句,從幾個有趣的小故事入手吧。

有些書,有些道理,是要用歲月來體會的。有一次,我就體會了一回。

我每次和小外甥在一起的時候,和他都有一件必做的功課——比武。小外甥那時在兒童班剛學了跆拳道,拿正宗的跆拳道功夫跟我過招,嘴裏還總是念念有詞,什麽“上方格擋”,還什麽“下方格擋”的,一進攻拳拳到肉,一防守章法森嚴。我更厲害,我是無招勝有招,一套王八拳出神入化、變化無窮,和他戰在一處,一二百個回合不分高下。

比完拳腳再比兵刃。當時電視正演《西遊記》的動畫片,我和小外甥一人一根金箍棒(塑料的,孩子他姥姥買的地攤兒貨),真假美猴王再戰三百合。

美猴王終於分出真假了,六耳獼猴(也就是我)倒在沙發上,大口喘著粗氣,實在是折騰不動了,可真美猴王還是不依不饒,最後見我實在不打了,自己又躥上跳下,給姥爺搗搗亂,給姥姥搗搗亂,沒有片刻的消停,所有人都深受其害。

某一次的這個時候,我看著他鬧得正歡,突然想起了狄更斯小說裏的一個情節:舊倫敦的資本家雇傭童工,夥食待遇非常苛刻,可憐的孩子們不但要超負荷工作,還根本吃不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