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孟子接著就要說到具體細節了。大家要注意,往後看,儒家(當然也有其他家,但主要是儒家)不少人都流於大而無當,這“大而無當”四個字實在流毒極其深遠,比如,一說什麽安邦定國之道就是“親賢臣,遠小人”之類的,如果單是這兩句,基本等於廢話——誰不知道應該“親賢臣,遠小人”啊,問題是:怎麽親,怎麽遠;怎麽分辨誰是賢臣,誰是小人;設計什麽制度能讓賢臣容易被親,讓小人容易被遠……一定是要有細節、有具體內容才行。現在,孟子提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觀念性的比喻之後,開始進入細節了,雖然他的這個細節還不夠細。

孟子繼續解釋說:“大王要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明白為什麽魏國的人口長不上去了。還是我來給您出一招吧,其實很簡單的:別耽誤農時,糧食就有富余了;漁網的網眼別太小了,魚蝦也就年年都夠吃了;上山砍樹依照節令的規律,木材資源也就不會緊張了;您要能做到這些的話,人民群眾活著能活得舒坦,死了也辦得起葬禮,大家都覺得小日子不錯,哎,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要是每家的宅子都能種上桑樹,那五十歲的人也就都能有綢緞衣服穿了;要是家禽和家畜在飼養的時候能多注意一下繁殖的時機,那七十歲的老人就都能有肉吃了。給每戶人家都安排百畝耕地,別耽誤他們的農時,那小家小戶的也就都不會挨餓了;抓抓教育工作,多宣傳點兒孝悌之道,那上點兒歲數的人也就都有晚輩照顧了。要是能把我說的這幾條全做到了,一統天下還不是小菜一碟!

“可是,您看看您魏國現在什麽情況,豬狗吃著人的糧食也沒人管管,路上常有餓死的人可也沒人開倉救濟。最可氣的是,某些該負責的人看見餓死人了還推卸責任,說什麽‘這不是我對國家治理得不好,這是自然災害!’——這叫什麽邏輯!如果你殺了人,說‘人不是我殺的,是刀子殺的’,那能講得通嗎?大王啊,您要是治理國家敢於承擔責任,實事求是,別把挨餓死人的事推到自然災害身上,您要是做得到的話,天下的百姓自然會大批大批地投奔到您這裏來的!”

從孟子想到現實,想到我們身邊充斥著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一看到孟子上邊說的那段漁網網眼什麽的話,我就知道又得有些環保主義者該拿它說事了:“瞧瞧咱們古人,幾千年前就知道生態問題的重要性了,而且這麽早以前就有這麽好的解決辦法了,天人合一之道啊(我插一句,他們這是把‘天人合一’的意思徹底給理解錯了,不少人都犯這個錯誤)!再看看我們現在,不重視環境,竭澤而漁,濫砍濫伐,搞得沙塵暴也起來了,洪水也泛濫了,我們真得學學古人了!”

這幾年來,報刊雜志上,電視節目上,這種論調真是太多了,又有一些成為新興旅遊熱點的南方古鎮,裏面從古到今自發的水土資源保護更成了被贊嘆的典範。

這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因為解決生態問題的辦法不大在於人們“明白”與否,明白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的,明白了也不一定就能做到,就算所有人都明白了也不一定就能做到,事情的難度是在於如何設計出合理的制度出來,而中國古往今來雖然產生了大量的思想和思想家,可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制度方面的思想。

就先拿孟子提出的這個桑樹種植和漁網網眼這兩件事說說吧。桑樹的問題相對好解決得多,所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並沒有一片單獨的園子來種植桑樹,桑樹是種在自家院墻的墻根兒的,為什麽這樣呢?是為了不讓桑樹和莊稼爭地。那麽,既然是自家墻根兒的事,孟子又沒提到稅收的問題,我們就當這個東西是產權明晰的吧,不大會產生什麽麻煩。可漁網網眼就不同了,就復雜多了。

我們先來假定一下,一片不大的水域有一百戶漁民,每戶漁民都把自家的漁網網眼按照孟子的說法搞到一樣大小。如果誰都不去破壞這個規則的話,那麽,孟子希望達到的那個目的:魚蝦年年都夠吃,是可以實現的。好,有一年,問題出現了。張三偷偷把自家的漁網網眼弄小了,神不知鬼不覺,自家的收成比別人家多多了,日子比別人家過得富裕了。這一來,問題可就大了,大家一看張三違規操作,獲利甚豐,有些人心眼就跟著動了,起而效仿,也把自家漁網的網眼弄小了,這就等於君子國裏突然出現了一個小人,一下子觸發了多米諾效應,這個時候,違規的人獲利,守規矩的人吃虧,除了聖人,有誰還能繼續遵守原來的規矩呢?誰都知道這樣下去用不了兩年這片水域裏就再也打不著魚了,可問題是,如果你還遵守規矩,那些不守規矩的人一樣會把魚打到絕種,所以,人們的心態就變成了:反正這片水裏的魚也很快就絕種了,在絕種之前能多打點兒就多打點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