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槊陷陣 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第2/3頁)

李世民是識馬之人,用鞭指著王琬的乘馬,說“這真是匹無雙的良馬。” 尉遲敬德一聽,馬上請命說要過去奪馬。李世民連忙阻止,“怎能以匹馬之故而喪勇將!” 尉遲敬德搖搖手,說了句“無妨”,策馬直去,身後僅高甑生、梁建方兩人跟隨。眾目睽睽之下,在雙方對陣數萬軍將眼皮底下,三騎直入竇建德陣。敬德抓小雞一樣把身穿價值連城鎧甲的王琬生擒,牽著隋煬帝的禦馬,從容還營。“賊眾無敢當者”。可以想見,那種昂然意氣、成竹於胸的大將英雄氣魄,無論敵我,都會心悅誠服。

尉遲敬德從李世民征戰多年,不僅破王世充、竇建德,後來又打敗劉黑闥、徐圓朗等人,戰功卓著,為秦王府中數一數二的大將。*~

太子李建成也素知尉遲敬德英勇,暗地派人贈以一大車金銀器物,並卑辭下意地表示要和敬德達成“布衣之交”。敬德婉言謝絕,表示自己“身逢隋亡,竄身無所,幸逢秦王饒以不死,又為屬下將官,惟當以身報恩,不敢有二心。”太子李建成大怒,就不再與敬德交往。

齊王李元吉深忌其驍勇,屢次派人行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提前知道些風聲,睡覺時也重門洞開,自己在帳中安然大睡,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但見這陣勢都心中猶疑,以為敬德有什麽防備或更深的計誘,最終沒有一個人敢下手。

玄武門之變前夕,尉遲敬德也知曉太子李建成很快要動手,就和長孫無忌一起勸李世民先下手。如此大事,涉及太子和齊王以及自身的生死,李世民還很猶豫。尉遲敬德以言語相激道:“人情畏死,眾人以死擁奉大王您,此是天授啊。如果天與不取,必受其咎。大王您存仁愛小情,忘社稷之大計,誠非明計。您如果不行事,那請容許我尉遲敬德先逃命,不能等事發時束手被殺。我現在逃走,長孫無忌也和我一起跑掉。”李世民聽此言心中發悚。尉遲敬德又說:“大王您現在處事猶豫不決,非智非勇。而且我已經召集了八百壯士披甲持弓,其勢不得不發!”侯君集和長孫無忌也一旁死勸,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陰歷6月4日,玄武門之變,李世親自發箭射死太子大哥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張弓射李世民,三發不中。李世民胯下馬驚,跳躍狂奔中把李世民甩下地,狼狽之中,狠戾的齊王李元吉飛馬趕到,翻身落地,用弓弦勒住剛剛爬起身還未站穩的李世民脖子。萬分危急關頭,又是尉遲敬德躍馬大喝趕到。估計要是別人來,李元吉肯定先把李世民脖子勒斷再說,見是尉遲敬德策馬沖前,李元吉自知不敵,松開李世民轉身跑向武德殿,估計是想奔進宮殿內門或找老爹李淵訴冤。尉遲敬德馬疾手快,一箭把這位齊王射死在當地。然後,他手裏拿著李建成、李元吉的兩顆血淋淋人頭,趕到正在玄武門混戰的太子、齊王府軍與秦王府軍前,大呼示意。東宮及齊王屬兵見到主人人頭,全都死心,頓時潰散。

當時,唐高祖李淵正和一幫寵妃侍姬在海池上泛舟遊玩。李世民命敬德“待衛”高祖,其實是真正的“逼宮”。尉遲敬德全身披掛身持長予,突然出現在李淵面前,差點把老頭兒嚇死,驚問:“今日是誰作亂?愛卿你因何而來?”敬德回稟:“太子、齊王作亂,秦王已舉兵誅之,特派遣為臣來宿衛。”當時宮外還有些太子、齊王的兵馬在各處與秦王府兵交戰,尉遲敬德“奏請降手敕”,其實是逼著老皇帝手諭各軍統歸李世民掌管。此時的李淵只得稱好,“於是內外遂定”。又“下詔”殺建成、元吉諸子。一天之內,二子十孫橫死,老李淵不知心中是什麽滋味。不過想想他下令誅殺仁德寬厚的大英雄竇建德、蕭銑、李密等人,也算是冥中相報了。

論功行賞之際,尉遲敬德居功甚偉,獲賜絹萬匹,而且李世民把齊王李元吉的府邸全部封存,一股腦賞賜給這位大功臣。貞觀元年,尉遲敬德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突厥寇邊,敬德以涇州道行軍總管的身份前往迎擊,在涇陽陣前故伎重演,單騎挑戰,立斬突厥名將,大勝而歸。

尉遲敬德畢竟是武人出身,又自負大功,多次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廷上爭執,不久被這些文臣合夥排擠出京師,到襄州和同州等地任地方官。

一次,大臣們與太宗皇帝同宴慶善宮,有人坐在尉遲敬德上列,大英雄剛從地方外任回來,一肚子鳥氣,趁酒勁大罵:“你有什麽功勞,能坐在我的上列?”

坐於其下的任城王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勸,敬德更是勃然大怒,回手一記老拳,把這位王爺幾乎打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