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天寶舊事(第2/3頁)

高洛川卻突然嘆了口氣,說道:“吏部之內原本確實是有,但後來卻不翼而飛。”

李滄海心中一沉,忙問道:“高大人,這是怎麽回事?”

高洛川皺眉道:“十四年前,老夫作為吏部侍郎曾參與過此案,案詞一式五份,參與審理的三法司與洛陽府保存四份,余下一份上呈聖上。案件結束之後,我奉命將吏部案詞封存保管。數年之後,我升任吏部尚書,在接手之時,曾前去查看歷年案宗,卻發現有關秦復之案的案詞不見了蹤跡,只因案件已經過去許久,是以老夫並未在意。”

李滄海眯起了眼睛,高洛川所說,可以斷定案詞確實存在。這也讓他更加確定之前猜測,有人盜走了案詞。

思索片刻過後,李滄海接著問道:“高大人。當年上呈給聖上的那份案詞,可是由三法司親自遞交給聖上的?”

高洛川想了想。搖頭說道:“此案雖說是三法司共同審理,但真正主事者乃是當時的相國。李林甫。按照規矩,三法司審理之後,要交給李林甫,之後再由李林甫上呈給陛下禦覽。”

“李林甫?”李滄海摸了摸鼻子,對於這個名字他卻是不陌生。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相,論起輩分來,當今奸相楊國忠還是他的後生晚輩。

據他所知,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可以說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最關鍵人物。

李滄海沉思了片刻,忽然問道:“兩位大人,李林甫與秦復之間是否有嫌隙?”

“你怎知他們之間有所嫌隙的?”崔渙感到有些詫異地問道。

“他們之間究竟有何嫌隙?”李滄海沒有回答崔渙,而是迫不及待的問道。

崔渙皺了皺眉頭。說道:“李林甫繼任宰相之後,秦復曾幾次三番的上奏折給聖上,說他獨攬朝權,蒙蔽聖聽。還企圖加害前相張九齡,兩人之間早已勢同水火。”

李滄海想了想後,繼續問道:“不過我有些不解。秦復既然在邊境鎮守,為何會突然回到洛陽?”

“據說是其子身染重病。有性命之危,他才自邊境回到洛陽。”崔渙說道。

“原來如此。但不知秦復有幾子?”李滄海哦了一聲,問道。

“秦復只有一子,當時不過幼學之齡。”崔渙回想了片刻,長嘆道:“可憐小小年紀,也沒能逃脫斷頭之厄。”

李滄海揉了揉眉心,心中對整件事情逐漸有了大致了解。

“李大人,此事已經過去了十四年,你真要再次調查此事?”崔渙皺眉問道。

李滄海擡起頭,他看了下崔渙,深深地道:“崔大人,我想知道,對於此案你是如何認為的,你相信秦復真的通敵叛國嗎?”

崔渙愣了下,他和高洛川兩人對視了一眼,沉聲道:“老實說,老夫不相信秦復會通敵叛國,他鎮守邊關十余年,若是想要通敵叛國,又何必等那麽久?只是,三司會審向來公允,又豈會冤枉他?”

高洛川也點頭說道:“我當年雖沒有直接參與審案,但也知道指認秦復通敵叛國之人證、物證皆有不少,何況秦復都承認了自己通敵叛國。”

“秦復自己承認的罪行?”李滄海詫異地問道。

“確實如此,在洛陽府受審之時,他承認了自己通敵叛國之罪。”高洛川說道。

李滄海端著茶盞,右手輕輕地轉動茶蓋,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發現這一切越來越復雜了起來,若說有人盜走結案陳詞是擔心其中蹊蹺被他人知曉,這說明這件案子另有隱情,但秦復自己認罪,卻推翻了之前所有猜測。

秦復的自我認罪,讓事情變的越發撲朔迷離起來,同時這也讓李滄海更加確定,這件十四年前的案子,一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李大人,李大人?”見李滄海低眉不語,崔渙猶豫了片刻,連續叫了兩聲:“李大人,老夫知道你在想什麽,秦復是不是被冤枉的已經無從得知,畢竟已經過去了十四年,想要重查此案無異於難比登天。何況,聖上也不會同意重查此案。”

李滄海從沉思之中回過神來,他明白崔渙的意思,若是此案真如他所猜測是件冤案,無異於在說皇帝冤殺了朝廷重臣,犯了很大的錯誤。

李隆基又是個非常自負的皇帝,他又豈會讓自己可能冤枉臣子的情況發生?哪怕只有這種可能,他也不會嘗試,畢竟此事關系到皇帝名聲。

“這件事我是一定要查的。”李滄海堅定不移地說道。

“李大人,再過兩天聖上就要返回長安,你要如何說服聖上讓你重查此案?”高洛川問道。

李滄海將茶盞放下,說道:“兩位大人,勞煩你們前去讓聖上在洛陽多盤桓幾日,就說此案與‘逆鱗玄武’有著千絲萬縷之關系,唯有徹查當年之事,方能找出‘逆鱗玄武’的幕後主使者,麟主的真正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