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6章 萬不可重蹈覆轍(第3/3頁)

“他們已經發現端倪了嗎?”太子的臉色瞬間就沉了下來。“我已經吩咐過海軍要注意封鎖海面了,怎麽他們還是得到了消息?”

這麽大的行動,要想完全瞞住日本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太子也沒有指望過完全保密。不過現在對他們這麽快就有所察覺,總會有一點不舒服。

“殿下,這些消息是荷蘭人傳過去的,他們一直都在和幕府通商,而且船只和水手都十分優秀,在我國海軍的圍截下走回有些漏網之魚,這恐怕是免不了的。”鄧璞寬慰了太子。“不過,幕府在九州的軍力十分孱弱,就算他們有所察覺,恐怕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少阻礙,只是要行動迅捷一些,免得幕府後面增援……”

“你說得倒也對。”太子點了點頭,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具體的進兵時間……”

自從他來到高麗之後,京城對他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但是卻基本上不過問他這邊的事務,以免給他帶來壓力,結果反而讓他有些戰戰兢兢,生怕自己鬧出什麽錯誤來,辜負了父皇和天下人的期待。

正因為這種害怕,所以他基本上過問了這次遠征大軍的所有細節,從將士們的兵器和糧草的供應,到士兵的訓練和整備,就連陸海軍的作戰計劃他也多次過問,並且詳細聽取了陸海軍相關人士的解釋,經過這些事無巨細的努力,他已經學到了十分豐富的經驗,並且開始懂得了對一個國家而言,打仗到底是怎麽回事。

具體的進兵的時間,經過他和這些軍官們的詳細商討,也終於定了下來。

想要謀劃這麽大的計劃,自然要參考具體的地理天文條件,和之前的相似的歷史教訓。中日交戰次數很少,對他們的作戰計劃最有參考意義的,就是元朝時的兩次對日征伐了。

當年蒙古人橫掃天下,忽必烈儼然也是一代雄主,大元的疆域廣袤兵甲豐足,結果卻兩次在遠征日本當中受挫,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兩次都遭遇到了強烈的台風。

這兩次征伐,都選在了秋天進軍日本,第一次是在當年的十月登陸九州,第二次是在當年的八月,然而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容易被來自大洋當中的海風侵襲。在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台風襲擊;北九州恰好正位於台風的襲擊區內,因此兩次攻伐都碰上了令人棘手的台風,結果運輸船大部分都被台風掃蕩,兩次攻伐的軍隊也因其而大大首創。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台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認為是天神庇佑自己,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為“神風”,對日本不受入侵的安全性也開始深信不疑。

大漢自然要吸取這些教訓,所以一開始就為防範台風這種天災因素而在做準備,進兵的時間大家一致同意要放在為進入風季的時段,也就是七月之前。

但是到底是放在五月末還是六月,討論的人們當中產生了一些分歧。如今時間已經是五月中旬了,集中的人員物資已經大部分到位,訓練也持續了一個多月,官兵上下的士氣高漲,而且保障也十分充足,希望早日進兵,在近日就發動進攻。

但是還有一些人覺得應該繼續等一等,把接下來要用於九州攻伐的全部軍資籌集儲存好再發動。

他們的理由是現在還是多雨的季節,一定會對依賴火藥武器的大漢軍隊的發揮造成影響,按照當地的氣候情況來看,六月當中雨量就會小很多,更方便大漢的進攻。

另外,九州島適合登陸的地方不多,適合運輸的港口就更少,在大漢發動攻勢的時候,長崎港肯定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很有可能一段時間內無法發揮港口的作用,只能把其他地方作為兵力和補給的輸入地。

當年大元進兵的時候,就是面臨適合登陸地點太少的困境,不得不集中大軍兩次都從博多灣進攻,結果兩次都受到了挫折,第二次更是在早有所備的日軍擋在了石墻工事之外,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既然如此,還不如再等等,在高麗就囤積好所有需要的軍資,然後在未來進兵九州的時候將釜山作為基地,將所有的軍資都集中在那裏,然後沿著海岸慢慢進兵,最後再占領九州全島,獲取一個足夠穩固的立足之地。否則,難免會有重蹈大元不得不將船隊和士兵集中在局促的博多灣而被日軍趁機圍殲的覆轍的風險。

不得不說兩方面的考慮都很有道理,所以各自都在軍事會議上爭執不下,就連主帥趙松和太子殿下本人,也都還在考慮,沒有做出決定來。不過,時間已經一步步臨近,太子心裏也一直在為此糾結,不管怎麽樣,應該做出一個決定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