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4章 有力出力(第3/3頁)

倭館是專門用來和日本交易的機構,一如大漢在長崎的商館一樣。最初這個倭館設在釜山浦,但是在壬辰之戰後,兩國一直交兵,這個釜山浦倭館則在戰爭當中被毀壞。在壬辰之戰以後,經過了幾年的試探,兩國重新恢復了貿易來往,倭館又被設置在了豆毛浦。

同時,殘酷的倭寇入侵,讓高麗君臣上下也明白了國防的重要性,而釜山地區就被當成了首當其沖的重要地區,在壬辰之戰後,高麗朝廷馬上設置了慶尚左道水軍節度使營,其下設置幾個水師鎮,負責防禦海岸。

當然,在多年的和平下,這些水師已經和高麗的其他政府機關一樣,在貪汙腐敗當中變得腐朽和平庸,但是李琿能讓李珂去做這麽重要的地方官,還讓他節制水師,已經確實是很大的讓步了。

可是這樣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太子滿意,他自從領下了這個任務之後,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怎麽確保自己的任何能夠圓滿完成,唯恐有一絲的閃失和掣肘。讓李珂來出任慶尚道觀察使,是他之前就已經和自己幕僚商定好的結果,怎麽會因為李琿幾句話就輕易改變。

“國主,有倒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李珂如果只是一個都護府使的話,他和其他地方官員是平級的,和觀察使則是上下級,他哪裏又有足夠的權力來支使動這些地方官?還不是會被平白掣肘?我說了,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只要征日之戰結束,李珂可以馬上被解除職位,我不會再加以幹涉,國主莫要過於擔心了。”

雖然沒辦法親眼看見太子殿下皺眉的樣子,但是從他的語氣裏面,李琿已經聽到了一絲不耐煩。

他表面上說得十分客氣,但是大概是不容拒絕的要求了。

呵,雖然嘴上說得好聽,做一些面子上的功夫,號稱要約束一下橫行不法的使團,但是這位中朝的太子,實際上驕橫跋扈比那些使團成員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前的使團成員再驕橫,也沒有過直接下命令來要求按自己的意志二品大員。

如果答應了的話,這無異於為大漢進一步幹涉高麗的內政開一個先例,到時候自己一定會被國內的士民更加蔑視和怨恨,又哪裏有顏面去見九泉下的列祖列宗?

他一直在沉默不語,讓太子更加不耐煩了。“國主,我知道這個要求讓你有些為難,可是你之前不是說過的嗎,高麗乃XXXX藩國,一心一意地想要為XXXX效力,現在我還並沒有叫貴國出多少錢糧軍馬,只是要貴國安排一個地方官而已,而且還是臨時的措施,難道就連這一點貴國也做不到嗎?”

在他看來,中國對高麗已經夠客氣的了,在壬辰倭亂的時候,前明兩次大舉出兵,前前後後和日本軍隊打了幾年,花費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才將日本軍隊趕走,對高麗真可謂再造之恩。而且,因為體恤高麗國窮力弱,這些軍費還都是大明自己承擔的,不知道給大明帶來了多少壓力,大明的財政在萬歷後期開始日漸窘迫,以至於最後天下崩壞,說不得也有這場戰爭消耗太大的原因。

而這次大漢出兵,也沒有要求高麗跟著出兵,甚至沒有要求對方負責軍費,只是要求出一點地而已,糧草和軍資也是自己從國內籌措——高麗本來就是大漢的藩國,有需要的時候借地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在這種情況下李琿還要推三阻四,這就讓他有些不滿了。

“殿下……殿下……臣知罪了。”眼見他的話如此嚴厲,李琿難以承受這種壓力,連忙告罪,“殿下的意思臣明白了,高麗作為大漢的藩國,原本也應該為大漢效勞,這個要求,臣是可以答應的。只是……臣雖然身為高麗國主,但是畢竟還是需要大臣輔弼的,地方官員的任命,需要有中樞的大臣們認可。臣要跟大臣們知會一下,以免讓朝野震動。”

現在中朝太子給的壓力實在太大,他完全不敢當面拒絕,所以無奈之下只想著要拖延一下時間,然後和群臣商議一下看看有什麽避免的辦法——如果實在沒有的話,也可以把一部分的罵名推給當朝的大臣們,不至於一個人承受責難。

“一道之首的任命並非兒戲,知會一下輔政大臣,走一走程序是應該的,國主盡管去做吧。”他的這個理由太子倒也能夠理解,所以點了點頭。“不過,還請國主盡快完成任命,免得拖延時日,耽誤了大事。”

“是,是,臣明白了。”李琿忙不叠地連連點頭。

眼見大事已了,太子懸著的心也放下了,這時候他看著面前這個誠惶誠恐的盲眼老人,心裏又沒來由地出現了一絲憐憫。

“好了,今天本是一個大好的日子,我初來高麗,受到貴國君臣的熱情接待,感到十分滿意,現在正事已經說完了,大家再來好好看一看貴國的山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