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7章 老中們(第2/3頁)

開了幾次會議之後,經過了多次討論,在這些老中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以一定的方式來限制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同時也要努力控制力度,以便不要觸怒中國,使得大漢和大明一樣再度選擇對日本進行貿易封鎖。

在經過了縝密的部署之後,幕府終於在今年年初,以荷蘭人的需要為借口,暫停了對中國的銅出口。

荷蘭人確實需要大量的銅,跟幕府提出了加大進口的要求,不過這個要求日本是可以以其他方式滿足的,並不是一定必須要停止對大漢銅出口不可。

然而幕府還是這麽做了,其一,這是一種試探,看看大漢對和日本貿易的重視程度,在幕府看來,與金銀相比,銅對大漢的重要性要小得多,因此不至於完全觸怒大漢,但是又可以從中看到大漢的態度。

其二,通過銅的禁止出口,也可以向大漢展示日本對貿易控制的決心和力度,為之後進一步收緊貿易打好基礎。

他們在最初的時候就判斷,大漢在接到了消息之後,會來找到幕府駐日本的代表來詢問此事,所以他們決定先不跟駐中國的代表柳生元齋說請一切情況,只是在送過去的公文當中要求他向中國朝廷解釋幕府這邊的苦衷,要求他盡量維護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同時還要求他要保持和國內的聯系,每隔幾日都要寫一封詳細的文書,描述自己同大漢朝廷交涉的具體細節。

柳生元齋不明就裏,接到了這麽勉強的命令之後自然對獨斷行事的上司們頗感惱怒,但是他沒有辦法也只能遵從國內的命令行事,他這陣子一直都呆在大漢的京城,盡心盡力地同大漢朝廷交涉,並且按照國內的指示一直都在將談判的事宜都寫成報告回復給了國內,經由商船帶回。

可是他送回來的報告,卻讓這群老中執政們陷入到了迷糊當中。

大漢的態度太奇怪了,既像是很著急很惱怒,但是又沒有表現出特別著急的樣子來,一邊以嚴厲的言辭來斥責恐嚇柳生元齋,提出了種種刁難的條件,但是卻一直遲遲沒有正式的行動,更加沒有中斷談判勒令他馬上跟國內講明情況的舉動。

如果因為大漢沒有具體的舉動而繼續推進貿易限制,似乎太大膽了,可是如果現在就停止銅出口禁令,似乎又顯得太過於膽怯了,而且朝令夕改也對幕府的聲譽有損。

現在,執政的老中大臣們只能面面相覷,誰也拿不出一個準確的對策來。因為這種情況沒有萬全之策,無論提出什麽樣的建議,都有可能適得其反,最後成為別人攻擊的焦點,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幹脆緘口不言。

在氣氛陷入僵局之後,大家按照歷來的慣例,不約而同地又將視線放到了資歷最深的大老井伊直孝身上。他的地位和威望最高,就算做出了不符合一部分人心意的決定,也沒有人會公開站出來反對。

感受到了大家的視線,井伊直孝仍舊不動聲色,沈著臉不知道在想什麽。

“柳生現在還在大漢的京城裏面和中國的朝臣談判嗎?能不能讓他去求見高一點的朝臣?從他傳回來的報告來看,現在中國朝廷只不過派了幾個小臣在和他談判而已,並不顯得有多麽急迫。”

“……好的,確實應該跟他說明了,最好把內幕也告訴一點跟他們。”酒井忠世稍微遲疑了一下,然後馬上點頭應了下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讓他求見一下大漢負責商業的內閣大臣本人,如果能夠見到大臣本人的話,很多事情都會方便很多吧。”

他們兩個表面上是在說讓柳生去求見更高層官員,實際上卻已經是在各自表態了,井伊直孝說大漢並不急迫,潛台詞就是支持進一步限制貿易規模,阻止貴金屬的外流趨勢,而酒井忠世卻隱晦地表示最好還是再談一談,試探一下大漢朝廷的意思。

這些人都是幕府的最高層官員,但是各自都是有各自的背景,互相之間表面上是一團和氣,實際上內裏的鬥爭卻一樣不少,為了避免一個人承擔責任,這些人都十分崇尚“腹功”,誰也不肯直來直去說話,而是用隱晦的暗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確實還是進一步談判比較妥當。”一看有人表態,而且立場各異,本身就負責兩國貿易的內藤忠重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了,“大漢如今國勢昌盛,實力雄厚,如果不慎觸怒了大漢朝廷,對於我國來說並不是好事。”

兩個老中一起表態,態勢一下子就傾向於緩和手段了。其他老中卻並不發言,好像還是在沉思一樣。

井伊直孝稍稍有些不耐煩了,不過他並不想強行要他們按自己的意思來行事,他身為大老,如果強行想要壓著他們按自己的步調行事是沒有多大困難的,但是他不想顯得獨斷專行。再說了,既然大漢態度並不著急,緩一緩觀望一下也沒什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