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八章 天遂我願 引漢向東(第5/6頁)

城內還有千余兵馬,有這千余兵馬,加上守城大勝的余威,漢城上下十幾萬朝鮮人就不敢有任何的反動。

韃虜的多鐸和鰲拜率領大軍走的很急,不過王海率領的朝鮮駐屯軍卻不想急追,雙方始終是保持著三天左右的路程,一直到多鐸退到滿清的境內,在定遼和新義州一帶展開防禦,而王海的兵馬則是在鹽川和定州之間設營。

這時候的時態卻頗為的奇怪,雙方的前鋒距離不到五十裏,卻保持著一種相安無事的狀態,對於王海來說,他的兵力不多,需要謹慎小心,而多鐸那邊則是要保持足夠的兵力在需要的時候去往遼中,也是不願意輕易的被糾纏在滿清本土之外的地方,既然都沒有想要打的理由,那就這麽互相僵持了下去。

鹽川和定州一帶的地形,特別是龜城左近,單純算山區和海邊的距離,甚至比朝鮮的南北咽喉,開城那邊都要短很多,特別適合構築防禦陣線。

王海這邊有個滿清不能趕上的優勢,就是他手中有朝鮮國王和各級大臣頒布的一系列文書和命令。

先前漢城北面的朝鮮地界,可是被這韃虜給禍害慘了,能逃的都是逃到了山裏,要不就是被抓到了漢城那邊去。韃虜的郡王多鐸在回程的時候,確定自己是安全的狀態之後,又開始沿途抓捕丁壯民夫,就是為了讓他們去滿清做農奴。

大明天朝上國的軍兵,把韃子從朝鮮的國內趕回了滿清地界,這本身對受苦極深的朝鮮百姓就是恩德,何況還有國王和大臣們的旨意文書,真是吊民伐罪,正義之師,朝鮮的平民百姓們都是積極的相助。

王海率領的朝鮮駐屯軍很快就以定州城為中心,構築了一條放線,並且是逐步完備的放線。

山東部隊的防線東方的其他軍隊有些不同,他的防禦核心是火器,特別是大炮,而且是相對靈活機動的火炮,敵人來攻擊這個防線的時候,往往不能像是傳統攻城一樣,通過在攻城的戰鬥中消耗殺傷守軍來逐步消耗守軍,直至到最後的攻下城池,如果攻擊王海的這個防線或者是山東的城池,更有可能是在大炮的攻擊下,損失慘重,攻城的兵馬先行崩潰。

盡管朝鮮的平民百姓都是感恩戴德,並且在朝鮮王室的命令下踴躍相助,可這些人肯定是靠不住的。

僅僅四千多人的守軍還是太過單薄了,朝鮮民夫丁壯,在後隊運送糧草,做些粗重的活計還可以,讓他們加入戰鬥太不現實了,朝鮮駐屯軍在這邊也是準備用在內地的手段,屯田田莊。

屯田田莊主要是用漢民才算是放心,除卻在內陸遷徙過來的移民外,再有一個手段就是從遼南和遼東一帶抽調漢民百姓,這才是利己損敵的真正高招,遼南一帶和遼東與朝鮮接壤的區域,都是滿清最晚才拿下的地方。

這些地方,大明的遼鎮官兵和當地的漢民進行了最後的抵抗,在東江鎮的毛文龍死後才稍告停歇。

這裏的漢民和滿清腹地以及那些早就被征服的區域的漢民不同,他們的家園就是在最近這段時間才被破壞,他們親人的死難大仇也還銘記心中,所以也是最容易被激發起來反抗情緒的。

滿清的幾次入關劫掠,都是帶走了大量的人口,這些劫掠來的人口都是分配給各滿清親貴做為農奴,他們耕種的土地也是被安排在遼南這邊,這些來自北直隸和山東的漢民們更是心向故國。

在正常發展的歷史上,這些漢民會逐漸的適應關外的生活,逐漸的被滿清消化,成為他們可以應用的力量,不過河間府的失敗讓滿清韃虜沒有更多的人口補充,而王海率軍在朝鮮的登陸,在漢城的駐紮,則是讓滿清猝不及防倉促動員,在還不安定的遼南區域開始征發和搜刮,結果激起民變。

大量的壯丁被抓捕,大量的口糧被征發,逼得對韃虜武力畏懼異常的漢民都是忍無可忍的起來反抗,村村烽火,莊莊反亂,本來這種臨時無組織的變亂對韃虜來說根本不是麻煩,可多鐸去往朝鮮,為了攻漢城的保險起見,抽調了遼南的大批兵馬士卒,出現了這樣的動亂之後,滿清一時之間居然找不到能用的機動部隊。

這樣的變亂也不會成什麽氣候,無非是拿著農具的民夫無奈的反抗罷了,即便是地方上的一名牛錄,倉促間集合起十幾名騎兵,也能殺散幾百人的變亂,等到豫郡王多鐸和鰲拜從朝鮮回來,鐵腕鎮壓立刻是開始了。

再怎麽荒唐放蕩的滿清親貴也是野獸,年輕的多鐸也是嗜血的蠻族,大軍的鎮壓很快就有效果,在鮮血和死亡的震懾下,遼南和遼東這邊的局勢平靜的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