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一章 漢城城下 以攻為守

自從努爾哈赤整合女真諸部,建立後金政權以來一直到皇太極統治的時期,滿清的對外政策一直是向外擴展。

對內則是不斷的去深山老林之中抓捕生女真,對外則是在朝鮮、蒙古和大明幾個方向上進行攻擊,而且倚靠著蠻族軍隊的精銳,對外從來沒有什麽失敗,一直是戰無不勝,節節勝利。

河間府的大敗之後盡管收縮,可滿清韃虜的根本之地依舊是保持完全,甚至還在遼鎮取得了幾百裏的進展。

這樣的局面,也是滿清韃虜不斷向外擴張的本錢,畢竟自己的家園安然無恙,出外征戰就有先天的心理優勢。

作戰也是如此,在敵人的國土上作戰,被破壞的是敵人的家園和田地,死傷的是敵人的平民百姓,自己勝了,可以削弱敵人的實力,搶掠大量的財產人口,自己輸了,敵人的實力同樣是被削弱,自己可以跑回本國從容回復。

在這個時代,滿清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說是優勢,遼西走廊易守難攻,滿清本就是蒙化的建州女真起家,在草原上有自己的盟友和優勢,東邊和北面是深山老林,都是些零零散散的通古斯小部落。朝鮮已經是被征服,而其余的位置上則是大海。

大海,渡海而戰的大戰役,在這個時代,也只有倭酋豐臣秀吉派大軍渡海攻擊朝鮮,準備越過朝鮮攻擊大明,結果卻被萬歷年的大明精兵打的慘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豐臣幕府的垮台,也是目前德川家康鎖國的原因。

而大明除卻那些見利忘義的海上商人之外,在海上也沒有什麽辦法,鄭和的榮光早就是過去了兩百年。

所以沿海的地方,滿清一直是沒有布防太多,即便是孔有德等三人曾經是坐海船從登州來滿清遼鎮之地投降,他們仍然覺得這是天塹。

東江鎮之後,滿清在沿海,在朝鮮邊境,甚至是在朝鮮內部的鎮守都沒有布置太多的力量,主要的力量都是對草原上的蒙古,對大明。這裏面或許有蠻族天生對海洋的排斥(維京人當然不算),也有對大明和朝鮮的徹底輕視。

這樣的政策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事實證明,這個政策一直是頗為成功的,滿清也一直可以專心的對大明和蒙古的方向。

滿清的上層人物之中,除卻皇太極之外,二十年前還是部落蠻族的親貴們根本沒什麽遠大的戰略戰術的眼光,這一代攝政王多爾袞所做的,只不過是把皇太極的政策延續下來,並且是把自己那些似是而非的漢學理解融入其中,比起皇太極那時候,或許多爾袞唯一的優勢就是身邊有洪承疇這個未必忠心的謀士。

可洪承疇這等傳統士子,又怎麽會把目光投注在海洋上,更別說他的三心二意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忽視,所以朝鮮駐屯軍的統領王海才會如此輕易的從海上突入,進入漢城,並且能夠封鎖將近半年消息,而不被發現。

這時代消息溝通不暢是一個方面,被征服的朝鮮官員百姓,與其做滿清女真的奴仆,他們倒是更願意做大明的仆從,畢竟自己的主子是個文明大帝國,可比自己的主子是個開化未久的蠻族要光彩許多。

只是,滿清發現了朝鮮的中樞地帶已經是被大明兵馬控制在手中的時候,那就好像是自己的肋部有一把逐漸靠近的毒刺,不拔除這根毒刺,滿清在對大明和對蒙古作戰的時候,都必須要提防會不會有人在側翼插過來。

從朝鮮的邊境到盛京,這一路上可沒有什麽天險和地形的阻隔,甚至都沒有布置什麽部隊。

一聽到這個消息,八旗驚恐,盛京震怒,原本已經準備開始進攻的多羅豫郡王多鐸接到了盛京的加急命令,要求他立刻率軍返回,去朝鮮肅清來敵。

朝鮮有敵,滿清腹地受到威脅,原本一直是不願意出兵相助的各旗兵馬都是行動起來,眼下這樣的局面,就算想窩在關外享福都不可能。

除卻抓捕生女真和索倫的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不能回來之外,除卻領軍的多鐸之外,鑲黃旗都統鰲拜率領鑲黃旗兩千,蒙八旗兩千,漢八旗三千一同從政,算上豫郡王多鐸率領的三千鑲白旗旗丁,三千蒙八旗和漢八旗兩千一共是一萬五千人,攜帶二十五門大炮,去往朝鮮平亂。

隨著消息越發的明朗,滿清這邊得到的消息也是越來越清晰,比如說在進入漢城的大明軍馬差不多有六千左右,火器精良。

還有朝鮮上下,從國王到領議政大臣,甚至是朝鮮南部的領兵將領,都已經是歸附於這支明軍,開城向南的所有滿州兵馬都已經是全軍覆沒,盡管這個人數並不太多。

崇禎十五年的天氣不如從前那麽寒冷了,所以這雪一年比一年下的大,崇禎十六年的大雪也是不小,固然是瑞雪兆豐年,可開春大雪化凍,卻讓地面極為的泥濘不堪,騎馬的騎兵還有步卒到還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