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一章 開局(第3/6頁)

大明和朝鮮一為宗主,一為藩國,彼此之間都還是留著些體面在,講究的是個禮,當年太祖朱元璋不是還把這朝鮮當成不征之國嗎?

可這名年輕將軍對自己的名號,則是大咧咧的自述道:膠州營朝鮮駐屯軍統領王海,朝鮮軍,大凡軍隊前面加地名的,只有幾種可能,一是把這個地名作為攻略的對象,二則是把這個地名當成占領的地盤。

朝鮮不管是這其中哪一種都不是什麽好事,可對方說的大義凜然,又有絕對的武力優勢,又能怎麽辦。

還特別的說明,朝鮮國王和諸位貴人,因為沒有什麽保護,所以才被韃虜侵占,體統全無,為了讓諸位貴人能夠在朝鮮安心的生活,膠州營朝鮮軍將給各位提供保護,這王宮地方寬敞,就請朝鮮諸位三品以上的堂上官都住進來吧。

你說是囚禁,不,不,這絕不可能,各位大人什麽時候想回家看看都行,當然要在可靠的保護下。

朝鮮王宮周圍按照規矩,有一圈空地,這空地正好是被膠州營朝鮮駐屯軍征用,修建兵營。

有這四千多兵馬進駐,又有大明的官方文書,城內的頓時是安份了下去,盡管滿清韃虜可怕,可縣官不如現管,誰在這裏誰說的算。

這支所謂的朝鮮駐屯軍行事還真是幹脆利索,崇禎十六年的十月二十,就有朝鮮國王發布了詔書,開始征用城內的民夫,協助大軍搬運輜重和糧餉。

殺了幾名因為滿清才爬起來的高官大員,開了他們的家宅庫房,這糧餉就地補充也是方便的很,漢城的倉庫儲備對於這支五千多人的部隊,可是足夠用了。

在朝鮮人眼中神聖的王宮城墻,大批的民夫們開始在部隊的監視下修建營房和工事,不過他們幹活,卻可以從駐屯軍那邊拿到報酬,朝鮮這些百姓卻不知道什麽大義所在,能有錢賺,能養家糊口,這可就是好事了。

有些輜重的搬運,的確是需要大批的民夫丁壯,因為王海率領的這些部隊帶來了足足二十門大炮,這些炮之中只有四門是用於野戰的三磅炮,其余都是威力更大的火炮,在漢城的城頭上,在朝鮮王宮周圍,都是修築了炮台。

這些火炮,配合漢城的城墻和工事,能夠抵禦外來的攻勢,也能鎮壓城內的叛亂,通往海上出口的仁川和漢水也是在控制之下,這漢城在短短的一月內已經被王海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前面已經是說過,女真八旗在朝鮮駐紮的部隊,一共也就是千人,漢城、開城、仁川三地一共是七百人左右,這七百人被王海率領的兵馬用各種手段殲滅,而且花費了更大的力氣,沒有讓一個人逃到北邊去。

隨著愈發接近年底,按照規矩,大雪苦寒,朝鮮南北的交通往來也會跟著漸漸的沉寂下去。

而且王海還派人封鎖了開城和江華一帶的道路,這邊可是朝鮮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在這邊的道路設卡,幾乎就可以隔絕消息了。

說來有些可笑,盡管漢城一帶大亂,山東兵馬突襲行動,可這消息卻根本沒有傳到北面去,在對面的滿清兵馬印象中,朝鮮還是在安安穩穩的做滿清的藩國。

在正常發生的歷史時空中,現在的漢城以及周圍地區,集中了韓國差不多一半的人口,這個情況在這個時代也是差不多。

因為朝鮮多山,可以耕種的良田主要是集中在漢城一帶,朝鮮的文武兩班,高官勛貴的家業也多是在這裏,掌握了漢城,實際上就代表掌握了朝鮮全境。

等到最後一門十二磅炮,從船上卸下來安置在王宮周圍之後,駐屯軍統領王海也和朝鮮國王以及大臣們明確了職責。

今後朝鮮國王所發出的每一道詔書,還有朝廷的任何公文,都必須經過駐屯軍核準,漢城和仁川以及開城的防務,由駐屯軍指導進行,對這三處城防各級官佐的任命,駐屯軍有絕對的權利。

駐屯軍的軍餉、糧秣、民夫丁壯都有朝鮮國一並供應,當然,膠州營朝鮮駐屯軍將有義務負責朝鮮國的安全,使其不再受到滿清韃虜的騷擾和侵略。

王海私下裏也是感嘆,這讀書人的花花道道就是多,跟朝鮮定下來的這些規矩,一條條看著是為朝鮮好,顯得公平無比,可實際上卻大家都明白如何。

對方的兵馬就在自己的王城中駐紮,殺氣森然的大炮座落在裏外周圍,又有那些被殺雞儆猴的目的,砍下來的血淋淋人頭,朝鮮上下很快的就知道怎麽做了,這不是對方還給自己留面子。

最起碼朝鮮國王和諸位兩班大臣的地位和特權都給保留,而且依舊是讓他們發號施令,看起來這朝鮮駐屯軍只不過是替朝鮮駐防邊疆而已,既然這樣,也就不能要求太多了,也就是頭上換個主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