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一章 開局(第2/6頁)

對於一個小國來說,強大的外敵打過來並且攻占都城,並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情,何況漢城的這些地方官吏,聽到宮內那些出來的人說,說是進宮的那些敵人都是大明的兵馬。

眾人都是恍然大悟,這是因為我們投降了滿清,天朝上國來找我們麻煩了,按照從前的規矩,估計也就會殺幾個大臣,和咱們這些升鬥小民沒有什麽關系的。

再說朝鮮處處學習大明,被蠻夷出身的滿清奴役,本來朝鮮上下的讀書人和平民百姓都是心中不滿,這次代表著正統的漢家兵馬打回來,居然還有心中竊喜的,這種心態,華夏百姓是很難理解的,這是一種多次被征服的小國和弱國的心態。

當然,這種心態也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如說盲目無比,甚至可以說是愚昧的自大,這就是正常發展的歷史事件了。

占領了朝鮮的王宮,等於把握住了要點,第二天從王宮中不斷的有小宦官跑出來,傳達宮中的命令。

比如說繼續維持秩序,籌集糧秣給養送到王宮中去,城內的武裝力量都要接觸武裝,各自安分在家,還要關閉城門等等。

盡管朝鮮王宮防範的嚴密異常,可內外的溝通實際上並沒有斷絕,外面的人也了解到在王宮內的國王、貴人們都是安然無恙,僅僅是被看管而已,這麽看的話,彼此之間應該還有的商量。

什麽事情只要可以談,那就變得很容易,漢城內的官員百姓卻是愈發的安心,城中的秩序也是恢復。

不過這種平穩的局面僅僅持續了一天,到了十月十七的時候,漢城內的這些大小官員終於是知道,駐紮在城中的滿清正藍旗參領溫裏罕和手下的幾百名兵丁都是被斬殺了,這事情可就大了。

說到這裏還有些可笑,城內的這些朝鮮官員一直不認為城內的八旗士兵都被殺了,而以為是被這些漢民誆騙到了某處。

大明和滿清的歷次戰鬥,朝鮮國內知道的很清楚,他們也不認為大明兵馬能夠和滿清八旗一較高下,別看宮內是千余號人,八旗才四百余人。

宮外的局面平穩,這其中未免沒有等著溫裏罕一幹人回返的念頭,回返之後,看你城內的這些兇漢還能不能支撐得住。

按照常規來推測,知道了那幾百名八旗兵馬被殺,城內的朝鮮官民應該更加的服帖老實,可實際上卻不然,城內的朝鮮人都是振恐無比,滿清八旗的兵馬被殺,如果大軍前來,那倒黴的不還是我們朝鮮自己嗎。

萬一那些韃子再燒殺搶掠一番,整個局面恐怕都不堪設想了,為今之計,就是把在王宮內的那些大明來的軍兵拿下……

這個心思在十月十八這天就打消了,王海帶著登陸部隊的主力來到了漢城城下,隨之而來的,還有通過漢江水路運輸的大批物資,用人頭來震懾守軍,這總是有很好的效果,在朝鮮尤其的突出。

仁川的韃子、開城的韃子,都是被砍掉了腦袋,這些人頭就是丟在城門前面,漢城城門緊閉,不開也沒有關系,我們用大炮轟開。

朝鮮人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大炮,看著那黑黝黝的炮口就讓人心寒,再看看城下那嚴整的兵馬,漢城上下這些軍民的心思徹底都是煙消雲散,事到如今,也只有老老實實的開城門,聽從對方的安排。

進入漢城的人一共是四千一百人,留在仁川的是一千人,王海則是率領主力進入了漢城之中。

和先前進入的那支小隊不同,王海這次可是正規了很多,首先拿著齊國公的命令找到了朝鮮國王。

王海先是對朝鮮國王表示了歉意,在刀兵之中,國王和各位大臣肯定是受到了驚嚇,然後就表示山東過來的兵馬也是想要保護諸位貴人不在紛亂中受到傷害,這種客氣的話也就是說了兩句。

緊接著話風一轉,開始叱責朝鮮舉國上下,明明是大明的藩國,卻在蠻夷盜匪的威逼利誘之下,投降韃虜,這真是大罪。

朝鮮國王和大臣躲到海島上,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救,卻沒有什麽結果,被迫投降滿清之後,也曾經擔心有這麽一天,後來看到滿清韃虜對大明是節節勝利,這個心也就暗自的放下來,反正是當奴才,給大明當和給滿清當,這個區別不太大。

誰想到大明居然找上門來了,不過聽那個年輕將軍的話,後面就有些不對了,這自稱不是代表著大明皇帝和大明朝廷,而是代表著齊國公。

這齊國公是誰,自從被臣服滿清之後,朝鮮和大明之間的消息也漸漸的閉塞起來,對於這個齊國公實在是不清楚是誰?

不知道是誰不要緊,去看看那殺氣森森的部隊還有那大炮和火銃就知道該如何做了,至於這位年輕將軍的自稱,那就更加的刺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