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一章 勝未必喜(第4/6頁)

等到勝利的消息傳來,馬士英拿著手下抄來的捷報文書,仔細看過,沉思半日,在內堂之中大笑,末了卻只說了兩個意義晦澀的詞:

“要變,當變!”

臘月十六南京城已經是知道了山東總兵李孟在北直隸東光縣和南皮縣之間取得大勝的消息,但在北直隸境內,京師所在的順天府毗鄰河間府,距離比山東南直隸都要近便許多,知道消息卻是最晚的一個。

這韃虜的兵馬都是被李孟率領的膠州營全殲,整個北直隸境內的官兵都是集中到了京師附近,而韃虜經過的沿途,都是被破壞的不成樣子,士民紛紛逃散,一樣是不知道消息,而河間府的各個州縣,都是驚魂未定,一時間也是想不起來這件事。

河間府的地方官員,不管是河間府還是地方上的各個州縣,更多的是想著膠州營獲得這等大勝,去京師報捷露臉的機會,當然是膠州營自家的軍官使者,咱們千萬不要破壞了這個規矩,要不然李大帥震怒,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膠州營幹脆沒有理會京師的方向,只是把勝利傳播到了膠州營自己控制的地盤上。

京師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臘月二十四了,整個這段時間,京師上下都是在一種陰沉郁悶的氣氛之中,城外幾十萬大軍,城內的各色軍馬隊伍也都是動員了起來,全副的戒備,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可這麽多的大軍又能有什麽用處,他們連個探馬都不敢派出去,要不然河間府這大勝的消息他們怎麽會不知道。

崇禎皇帝完全失卻了分寸,每日間在皇宮內和朝會上,神經質的說道:

“朕如此勤勉,為何卻有今日的局面!!”

北直隸這麽多兵馬集合起來,可崇禎皇帝和兵部仍然覺得兵力不夠,朝著各處派出求援調兵的信使,比如說去往黃河北岸的督師侯恂率領的幾萬兵馬,讓他們連夜的回援,可侯恂和山西總兵許定國那裏敢回去,本來已經是在陜西收攏邊兵回來了,這次又是接口收攏邊兵不夠,重新去往陜西和山西。

現在的京師朝廷,已經是惶恐之極,什麽體面東西都是不顧了,原本被他們看不見的膠州營,這次也成了標準的香餑餑,一名名信使朝著山東派,問題是這些信使不敢走河間府,都是在保定、真定那邊繞遠路。

這些信使進入山東之後,直接是被武裝鹽丁扣住,因為上面下達了命令,所有外來的調兵使者都要扣下,不做答復,不做反應。

之所以這麽做,就是為了封鎖大軍出動的消息,膠州營要作戰的可不光是韃虜一家,天知道別人看見山東空虛之後,會不會派人來抄底進攻,這都是不可不防的,不能讓所有有敵意的人知道膠州營的動向。

大勝之後,那些使者依舊是被扣在那裏,這本來就是小事,大帥既然沒有命令,就讓他們在那裏呆著就是。

而李孟現在操心的東西太多,這件事情根本就不在他的考慮之中,京師過來的調兵欽差,也就那麽一直扣押著。

這麽一來二去,以上種種,不知不覺間,京師對於外界的消息被膠州營也被京師自己封閉起來了。

從十一月下旬開始,朝堂上的諸位大臣就在那裏算計著如何糾集更多的兵馬來京師拱衛,加大守禦的把握,但北直隸的這些軍兵差不多都是被搜刮幹凈了,眾人心中還是一點底也沒有。

按說此事,就應該有一兩位頂尖的文臣,自請領兵督師,出去和韃虜大軍作戰,首輔周延儒自然而然的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位首輔大臣也不含糊,在朝堂上慷慨激昂要求領兵督師,和韃虜決戰。

聽到這周延儒的一番慷慨陳詞,把個崇禎皇帝真是感動出來了不少眼淚,當即是劃撥兵馬,準奏。

但在通州駐防的京營提督劉元斌卻是哭笑不得,因為這周延儒一幹人浩浩蕩蕩的來到這通州城,每日間就是聚合門生文士,在那裏飲宴作樂,韃虜大軍自薊州向南折向,韃虜大軍最近時候距離通州城不過五十裏。

問題的關鍵是你周延儒消極避戰,說些膽怯的言語,也是說明你還有打仗的心思,可這周延儒根本不理會在附近經過的韃虜大軍,依舊是歡宴無度,而且還讓人一封封的告捷文書朝著朝廷裏面送。

這滿心是把京師裏面的皇帝和諸位大臣當傻子了,看來是等著韃子和往年一樣搶掠夠了回轉關外,這首輔周延儒就來個殲敵大部,驅趕敵人去關外,然後坐享大功。

提督京營的大太監劉元斌和周延儒互不統屬,而且他也不願意主動去求戰,索性是也呆在通州的大營之中,把馬隊和親兵都是集中在身邊,稍有風吹草動就準備溜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