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二章 棄剿用撫 暗渡陳倉(第3/4頁)

甚至有五家有官方身份的鹽商,也是揚州府鹽商同業公會的商人,都在這次的流民之亂中,因為鹽場的鹽貨運送不出來,賠掉了大部分的銀子,反倒是被方家趁勢收購了許多的份額,動亂過後,他們剩下的也就是個場面而已。

南直隸為了平息流民之亂倉促湊起來的將近一萬兵馬,在和流寇的遊擊戰中疲於奔命,在兗州軍過來之後,從軍將和士卒都是松了一口氣,也沒有想什麽,只是退回了淮安府城附近的大河衛駐紮。

但十月的時候,這些南直隸的兵馬發現,山東兵馬的駐紮的地方就在距離他們三十裏左右的清溝。

看著山東兵馬的態勢,針對的好像不是流民,而是同為官軍的自己。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兗州軍駐紮的地方是方家在清溝的大莊園,給養和糧草,一部分是本地的士紳供給,還一部分是從運河上運來。

有這麽多的兵馬駐紮在境內,淮安府和毗鄰的揚州府,怎麽也自在不起來,雖然明面上感謝其保境安民,可暗地裏面不斷朝著各方面說,眼下江北兩淮之地已經是太平,再也不需要外地軍隊的救助。

這做法按理說,本地的士紳大族都是支持,誰想到揚州府的鹽商和淮安府的士紳們,都是異口同聲的請求山東兵馬常駐,說是若非如此,地方上不得安寧,偏生揚州府和淮安府也有些官員和這些士紳一個鼻孔出氣。

方老太爺和方家在兩淮之地的影響很大,鹽商之中也有幾家和方家是牢固的同盟,他們的外圍又有許多拿過好處的官吏,對這些官吏來說,兩淮之地駐紮著哪裏的兵馬其實沒什麽幹礙。

反正都是大明的官兵,有什麽區別,這膠州營兗州軍軍紀森嚴,又能保地方太平,留下來比從前要好,那還何必去幹涉什麽。

民間的呼聲如此高,南京兵部那邊也有人不閑著,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又是發揮了他敢言的優點。

在九月中旬就上奏京師朝廷,奏折裏面寫到,南直隸兵馬護衛南京和鳳陽中都兩個重地,還要在和湖廣以及河南沿線布防,兵力已經是有些不足,說是捉襟見肘也不誇張,此時河南大亂,流寇隨時都有可能竄入南直隸,而且這次的兩淮流民之亂,說明兩淮之地也有隱憂。

天下兵馬,主要的戰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湖廣四川一帶剿滅張獻忠、羅汝才部,還有一部分在北直隸和關外,抵擋女真的攻勢。

僅剩的那些兵馬還要駐守各個重地大城,江北之地乃是南京的屏藩,必須要得力的軍將才能駐守保衛,山東總兵李孟素來謹慎小心,兵馬調度有方,山東一地,在其鎮守以來都是平安。

而且山東兵馬進入南直隸之後,南直隸兵馬一籌莫展的流民之亂迅速被平定,地方上的士紳地主也都希望這支軍隊常駐。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在奏折中看似處處的為百姓黎民著想,不過接下來卻也有些誅心的言語,說山東總兵李孟鎮守山東一地,經營太久。軍隊和地方上產生勾結,畢竟不是什麽好事。

山東大軍毗鄰北直隸京師,若有異動就是滔天之禍,雖然現在山東總兵李孟忠心耿耿,但是做防範也是必要的。

目前來說,山東兵馬有三分之一在兩淮之地,不如就把這三分之一的兵馬留在兩淮,分散他李孟的力量,這才是完全穩妥的策略。

當然,軍將們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兵馬被劃分到別處,想必這山東總兵李孟心中也會有不少的怨氣,不若給他個鎮守兩淮的銜頭。

兵馬分置兩省,南直隸的江北之地又是富庶地方,久而久之,李孟的兵馬肯定是產生分化,這樣也好控制。

單純看這個奏折,上面充滿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提防,幾乎是從最壞的角度來揣測一心剿賊平亂的山東總兵李孟,並且想出了種種算計和限制他的手段,對待有功勤謹之臣,卻用這樣的手段,真是讓人心涼。

民間多有武將在前線奮勇廝殺,可文官奸臣卻在背後為了私利和齷齪的考慮,相處種種限制的橋段,這奏折若是流傳出去,這吳嘉衛恐怕也要帶上奸臣這頂帽子了。

但吳嘉衛的想法是東林黨和浙黨的共識,山東文人在崇禎十年之前,也就偶爾出兩個能發出聲音的人物,成不了氣候。可這些年,兗黨和萊黨也是成形,雖然大部分是民間的文士,可和江南士人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也就是山東的高官大將們在給他們撐腰,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山東文士如何想,東林黨和浙黨、甚至是閹黨都是講“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可兗黨和萊黨卻整日間講什麽聖君獨裁,文臣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