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二章 棄剿用撫 暗渡陳倉(第2/4頁)

南直隸自己的兵馬不好用,淮北軍不來救援,那只能是指望陳六率領的兗州軍了,這九千兵馬的調動,輜重和給養,還有駐紮在當地的營房,可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

九千軍隊沿著運河一路的南下,在宿遷開始沿陸路的行進,讓兩淮士紳感覺到驚喜的是,山東兵馬一出現,鬧得無法無天的流寇們聲勢立刻是小了許多,淮北軍漸漸的在海州一帶紮根。

想來這支山東兵馬也要在淮安府常駐了,跟他們搞好關系,肯定對將來大有好處,凡是有這個身份地位的士紳富商,紛紛的主動和兗州軍表示善意和支持。

在九月初的時候,陳六率領的兗州軍暫時是駐紮在沭陽附近的劉家莊一帶,暫時的休整,準備在九月中旬展開平賊的作戰。

大筆的糧草和給養順著運河,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文如商行做了筆很不錯的買賣,囤積多年的糧草總算是找到了買家,孔三德在孔府之中也是被大力的稱贊,並不是什麽可笑的事情,山東災荒遍地,可孔家這個大地主卻積存著大量的糧秣。

兗州軍還沒有開始作戰,但地方上的治安已經是好轉了許多許多,或許是賊人們害怕膠州營的軍威。

在沭陽的陳六放出風聲來,說是淮安府的平賊方略,是以招撫為主,剿滅為輔,不給地方上造成太大的殺傷。

山東兵馬的表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不過只要地方上能夠太平,也沒有人在乎具體用的什麽方法。

在這個風聲放出來之後,馬上就有仁義士紳主動出資,收購那些被破壞的田地莊園,連接成片,準備招攬無地的流民,在南直隸耕種。

兩淮一帶,工商繁盛,鹽業發達,這兩樣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耕種所需要的人力,一貫是有沖突,在這土地肥沃,繁華富庶的南直隸之地,居然有些人少地多的趨勢,很多地主也覺得工商和鹽業比耕田更加的核算,農業更是相對的蕭條。

“仁義士紳”收購田地,招募流民耕種,承諾既往不咎,這不管怎麽看都是慈悲穩妥之舉,只是這些仁義士紳雖說都是兩淮各地的人士,但花錢買地的銀子,和經營這些田莊的具體人員,全部是來自山東。

跟隨兗州軍一起的,還有山東各個屯田田莊抽調的人員,這些人對如何管理流民,更有效率的耕種田地,並且進行半軍事化的訓練,都有足夠的心得。

膠州營兗州軍的政策幾乎是立竿見影,來前看似不可收拾的局面,迅速的平靜下去,大隊大隊的流民主動的來到屯田田莊,放下武器,拿起農具。

淮北這邊局面迅速的平定了下來,但許多股流民卻都是跑到淮安府城和山陽和鹽城一帶。

膠州營兗州軍的任務就是平定地方,盡管南直隸的剿匪兵馬一再表示,對淮安府淮南一帶的流民,他們自行剿滅即可,兗州軍依然是大舉南下,在沭陽留下兩千人駐守,其余大隊返回宿遷,在宿遷乘船南下,進入淮南。

這些流民作亂,是膠州營有意引導的結果,不過幾乎每一股之中,都有膠州營布置的人手,而且這人手往往是整個隊伍的領導者。

等到兗州軍進剿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流民都是在引導下,進入了屯田田莊種田吃糧,雖說喪失了自由民的身份,但比起瀕臨餓死的時候可要強太多了。

但也是有些人已經是在搶掠上嘗到了甜頭,已經不願意去坐那辛苦的農夫,這樣已經蛻變成盜匪的流民。

這樣的盜夥不敢在淮河北部去和兗州軍和淮北軍對抗,只能是不斷的向南,但這些強盜團夥除了給兗州軍南下的借口之外,不能給兗州軍造成任何的阻礙。

而且原本躲藏官兵的那些手段全然無用,不管他們怎麽躲避,總是能被兗州軍找到巢穴,並且聚殲擊潰。

客軍的行動往往都要受到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制約,而且地方上的勢力,對待這些外來的兵馬都是頗為的敵視,戰鬥力要減弱許多,不過膠州營卻沒有遇見這樣的問題,鹽商方家是南直隸江北一帶的地頭蛇和首屈一指的大族,處處有他們協助,自然是順利無比。

方家上下也都是喜笑顏開,自從淮北出亂子一來,他們家的鹽貨生意收入已經是增加了兩成,這還是扣掉了所有給山東的那部分。

生意做到方家這樣的規模,想要再向上一步已經是很難,今年這等於是憑空的飛躍,全家上下愈發的覺得當日間和山東總兵主動的示好,這個行動是多麽的正確。

但淮北的這次變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場浩劫,原本那些中小地主活的還算非常滋潤,地方上也有不少依靠鹽業做些小私鹽生意的富戶,在這一次的流民之亂中,幾乎全部是破家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