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七章 無心之言 或許成讖(第3/4頁)

孔三德在孔家不過是個旁系善於賺錢的子弟,而土地的兼並則都是長房的人出手購買,他幫助袁文宏也僅僅是保全他家室平安,其他的事情也不好開口,孔三德索性是資助袁文宏些銀子,讓他離開山東遠遠的。

可憐平日裏這袁文宏還經常說淡泊名利,誰想到這件事,他自己在孔府子弟眼中有若螻蟻一般,生死榮辱都是被別人操縱在手。

這件事情對他的觸動很大,想必對那功名富貴的心思,也不那麽淡泊了,可這年頭,如果你不是江南人士,和所謂的東林士人沒有關系,一個山東的讀書人,想要在仕途上有所發展,那真是千難萬難。

好在這袁文宏畢竟是個才子,腦子好用的很,看事情局勢比起旁人來要明白很多,也不知道他下了什麽決心,反正是攜家帶口,直接投奔到李孟的膠州營之中。

對於這樣的文人願意給自己效命,李孟自然是高興,袁文宏本就是才學很高,做這些經濟實用的政務也完全的不差,加上袁文宏投奔膠州營的時候,這個軍事集團之中還沒有多少文人,袁文宏倒也是物以稀為貴。

不過那時候,兗州甚至是山東地面上的文人士子,對袁文宏的決定懷疑、諷刺,嘲笑的人都是不少,就連那孔三德也是惋惜的提出,去一軍將麾下,還不如在我這裏做個清客文人,也是生活無憂。

那時候李孟還是分守萊州府的參將,看著確實不那麽讓人看好。

等李孟成為山東總兵的時候,才顯出來袁文宏的眼光高明,身份也自然是跟著水漲船高,眼下也掛著六品的官員銜頭,袁文宏不過是個舉人的功名,要是正常的走仕途官道,哪有這個品級的官做。

膠州營的文武系統,盡管很多事情沒有明言,不過上下還是有個共識,平日間不管是武人還是文人,都是朝著這個共識的方向努力。

比如說在周揚和寧乾貴手下的這些讀書人,未必會去山東的所有地方擔任地方官,但他們一定卻要去過這些地方,對各處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

靈山商行去往山東省內省外行商的商隊,都有幾名系統內的讀書人以賬房的名義跟隨,觀察各處的風土人情,在海州駐紮的淮北軍,也有類似的人存在。

李孟在濟寧州緊急召集兗州軍,從水路救援開封的時候,袁文宏恰好和二十幾人從兗州府城嵫陽那邊回來,因為李孟走的急,軍中也缺記事和文書的人隨行,直接是把他們這些人帶上,連同兗州軍的文書一起行軍。

船隊走的不快,袁文宏這幫文人們一直是在仔細的觀察沿途的各項情況,並把這些觀察到的東西做出記錄。

按說,這些濟南府同知或者是鹽政司駐膠州巡檢衙門的幕僚、賬房、師爺們,和這河南省的風土人情八竿子也打不到關系,不過做這些工作,或許將來某一天肯定能用到,只是那一天是何日就不清楚了。

雖然不開城門,不過開封城上還是朝著下面放了不少的酒水和豬羊,算作是犒勞,城上的開封知府和布政使司衙門的一幹官員都是心驚膽戰的在墻頭等著,琢磨了不知道多少推脫的理由不讓對方進城。

可城下的那些軍兵紮營之後,除卻看守俘虜,割去首級鑄成京觀之外,也不提什麽進城的事情,這實在是奇怪。

留守開封城的那位把總一直是看著城下的兵馬,越看越覺得糊塗,幾次都想城下的兵馬是不是賊兵假裝,或者是外族的兵士在下面蒙混,當然這兩個想法也太過匪夷所思,關鍵是這些山東兵馬太不像是大明的官兵了。

李孟的膠州營活動範圍一直是在山東,在大明的其他省份根本沒有他們的見聞,這等整肅的兵馬,突然出現在別人的面前,實在是震撼。

在宋大剛的首級被送上城頭之後,開封城墻上守衛的民兵丁壯,數量反倒是增加了不少,對城下的山東兵馬全神貫注的戒備。不過兩天過後,開封城上的人們發現城下的山東兵馬貌似根本沒有進城的想法。

本就是大敵已去,看著這些山東兵馬沒有進城的意思,城上的人很快就放松了下來,民壯們只是被動員起來守城,還要在家中為生計奔忙,既然是無事,也就慢慢的散去。

上萬名的俘虜在膠州營兗州軍的放任下,開始一隊隊的散去,兗州軍雖然不虐殺俘虜,但也不管飯,成為俘虜的這些流民和亂兵總不能呆在黃河邊餓死,既然這些官兵沒有看守他們的意思,俘虜們也就大著膽子自己去了。

這些流民和亂兵本就是沒有去向,特別盲從和習慣被人引導的一批人,開封城上的人雖然看著俘虜們是逐漸的散去,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流民和亂兵已經是成為了一隊隊的,差不多是朝著一個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