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七章 無心之言 或許成讖(第2/4頁)

“各位大人不知,河南地素有民諺‘賊如梳,兵如篦,官如剃’不是常年駐紮本地的兵馬,輕易不敢放進去的,要不然會被禍害的很慘,這天底下,也就是咱們山東是個有規矩的地方,全仗大帥的英明啊!”

有人起個頭,下面哪有不跟著湊趣的道理,軍帳內的將領和文人們都是抱拳站起,齊聲的說道:

“山東太平,全是總兵大人英明神武。”

李孟擺擺手,笑著說道:

“突然怎麽又說到我這裏了,坐下,坐下!”

好話人人愛聽,眾人這番奉承,李孟心中自然也是舒暢,李孟看著方才起身耳語的那名文士,微笑著點點頭,充滿嘉許之意。

話題被這幾名文士已經是不落痕跡的轉到另外的方向上了,耳語的那名文士確實是個機靈通透的角色,可以大用。

而且這個文士李孟也是認識,算是周揚身邊的首席幕僚,據說從前還是山東省內頗有名氣的才子,姓袁,叫袁文宏,字雲毅。

至於方才那個話題為什麽要轉向,渡河而擊,沖入敵陣,並且取得大勝的那名勇將,在歷史上確實是有這個例子,這名勇將也是赫赫有名,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大將不適合拿來做比喻,因為他是大明的開國元勛——常遇春,元明交替,驅逐韃虜的時候,常遇春率軍攻打采石磯,岸邊全是緊張戒備的元軍士兵,常遇春渡河而攻,到了岸邊的時候,不知道元軍怎麽想,還拽了矛杆一下,把常遇春拽上了岸,結果虎入羊群,大砍大殺,取得了大勝。

常遇春是大明開國英烈之中最出色的將領之一,曾經誇口說道,給我十萬兵,自當橫行天下。

用常遇春來比喻陳六,這對陳六來說是莫大的贊譽,可陳六若是常遇春,那身為陳六上司的李孟,又該用何人來自比。

身為大明的總兵,居然敢自比太祖朱元璋,這是實實在在的僭越了,最起碼一個心懷不軌的罪名是跑不了的。

雖說營帳之中全是膠州營的親信將領,而且現在的李孟所做的事情,也不算是太把王法放在眼中,可這件事情被人無心說出去了,總歸是不妥,還會招惹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明著提醒反倒是會惹人注意,不如這麽無聲無息的把話題扯開,是十分穩妥的說法。

那袁文宏站立在一旁,看到李孟嘉許的神色,他心中也是欣喜,膠州營的系統時間不長,卻非常的完備,所謂的草創初期,出頭的機會特別多,這個說法不太適合膠州營的文人系統,尋常人難得又在李孟面前表現的機會,自己把握住了,今後肯定好處多多。

大明武將不知道常遇春的典故,這也算是個奇怪的事情,帳內的文士們都是有些奇怪,不過也就是奇怪罷了,這僭越的行為,不知道為何,這些書生們也不太認為這是什麽大事,很有些理所當然的感覺。

跟著軍隊行動的文士們,他們要從民政的角度來觀察沿途的一切,靈山商行和黃平的情報機構,雖然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但還是不如親身來實地觀看,所搜集觀察到的東西更直觀,更有說服力。

李孟的膠州營一直是立足在山東發展,對於外面了解的並不深入,河南省緊挨著山東省的兗州府,黃河沿線的城市更是和膠州營有這樣那樣的關系,為將來的可能,自然有必要深入的了解一下。

這次有三十多名文職的人員跟隨前來,地位最高的是周揚的副手,也就是在軍帳中有所表現的文士,當年兗州府有名的才子——袁文宏,本來他在濟寧州也有份能夠溫飽自足的產業,閑來研究學問,寫寫文章,日子很是愜意,也想不到自己會有在某軍將幕下效力的一天。

袁文宏家中祖產,田地肥沃,可倒黴就倒黴在他家的田地恰好在孔府田莊的邊上,山東的大地主都是在模仿李孟進行拼命的擴張,但山東總兵李孟兼並土地好歹還有個方式原則,專門收購破產的田地,收留無地的流民。

但孔府可從來沒這麽多講究,孔府田地附近的好田,只要是權勢不如衍聖公的,那就吞下來,本來這袁文宏的田地在災年也能勉力的維持,可無奈的是,這塊好地,被孔府的長房的幾位盯上了。

即便是袁文宏是才子,即便有個舉人的身份,可衍聖公這種龐然大物,可不是區區一個才子能夠抗衡的。

衍聖公委托地方官隨便捏造了個罪名,就要判罪,罰沒家產,眼看著袁文宏就要家破人亡了,卻也是他運氣好,文如商行的當家人孔三德,對這袁文宏非常的欣賞,別看孔三德喜歡奢靡享受,卻也是聖人後裔,閑暇時也讀讀書生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