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第3/34頁)

漢代婦人,亦有封爵。高祖兄伯之妻封陰安侯。(6)見《史記·孝文本紀》。呂媭封臨光侯。見《樊噲傳》。魯侯奚涓亡子,封其母疵。見《史記·功臣侯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作母底。後漢東海王強無子,亦封其三女為小國侯。《後漢書·皇後紀》雲:“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女皆封鄉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襲母封為列侯,皆傳國於後。鄉亭之封,則不傳襲。”“皇後秩比國王”,見《續漢書·百官志注》。《三國·魏志·皇後傳》:黃初中,文帝欲追封大後父母。尚書陳群奏曰:“案典籍之文,無婦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禮典,婦因夫爵。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議是也。其勿施行。”以著作詔下,藏之台閣,永為後式。

宦者封列侯,始於前漢之張釋之,事在高後八年。(7)見《漢書》本紀。時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後漢順帝陽嘉四年,詔宦官養子,悉聽得為後,襲封爵。見本紀及《宦者·孫程傳》。

非劉氏不王之制,漢初果有其事以否,頗為可疑,說見第四章第四節。(8)然後遂執為故實。《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一年,天子進公爵為魏王。《注》引《獻帝傳》載詔曰“自古帝王,雖號稱相變,爵等不同,至乎褒崇元勛,建立功德,光啟氏姓,延於子孫,庶姓與親,豈有殊焉?昔我聖祖受命,創業肇基,造我區夏。鑒古今之制,通爵等之差。盡封山川,以立藩屏。使異姓、親戚,並列土地,據國而王。所以保又天命,安固萬嗣。歷世承平,臣主無事。世祖中興,而時有難易。是以曠年數百,無異姓諸侯王之位”雲雲。蓋相傳數百年之制,至此不復能堅持矣。《董昭傳注》引《獻帝春秋》: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書與荀或,謂大祖之功,方之呂望、田單,若泰山之與丘垤。徒與列侯功臣,並侯一縣,豈天下之所望?此自事理之至平,非苟阿所好也。

《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續漢書·百官志注》引劉劭《爵制》曰:“秦依古制,其在軍,賜爵為等級。其帥人皆更卒也,有功賜爵,則在軍吏之例。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九卿之義也。關內侯者,依古圻內諸侯之義也。列侯者,依古列國諸侯之義也。”《漢書·樊噲傳》雲:噲賜爵國大夫。文穎曰:“即官大夫也,爵第六級。”又賜爵七大夫。文穎曰:“即公大夫也,爵第七級。”又賜上聞爵。又賜爵五大夫。又賜爵卿。又賜爵封號賢成君。張晏曰:“食祿比封君而無邑也。”臣瓚曰:“秦制列侯乃有封爵。”師古曰:“瓚說非也。楚、漢之際,權設寵榮,假其位號,或得邑地,或空受爵,此例多矣。約以秦制,於義不通。”案上聞介第七第九級之間,其即公乘無疑。《高帝紀》:五年,詔軍吏卒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則得食邑者吏不必列侯。然詔又言:“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詔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於吏者亟與。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亡謂也。”則七大夫、公乘,有望田宅而不可得者矣,安敢望封邑?(9)劉劭《爵制》曰:“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元年,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蓋權制。蓋爵至五大夫則免役,故靳而不與也。免役且不輕予,況於封邑?《留侯世家》謂高帝已封大功臣三十余人,其余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良。良言軍吏計功,天下不足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非虛語也。留侯難酈食其謀封六國後曰:“天下遊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遊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所望者亦即此等封邑,非敢望通侯也。此大封之制格於事而不可行者也。

高帝詔言爵或人君,師古曰:“爵高有國邑者,則自君其人,故雲或人君也。”(10)《續漢書·百官志》雲:“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此乃後來定制,漢初或尚不止此。高帝十二年詔言列侯皆自置吏,得賦斂。文帝七年詔,令列侯大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毋得擅征捕。使人人自賦斂,擅征捕,豈不縱百萬虎狼於民間?幸而當時諸侯皆樂在長安,不肯就國耳。然猶有吏卒遠繇之弊。《漢書·文帝紀》:二年,以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令之國。三年十一月,詔曰:“前日詔遣列侯之國,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景帝紀》:後二年十月,省徹侯之國。然武帝初年,趙綰、王臧之敗,實以列侯不願就國,毀日至竇大後故,見第五章第二節,則文、景時雖屢有詔命,其事仍未能行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六年,始遣列侯就國。其不得不去其臨民之實者勢也。《後漢書·黃瓊傳》:瓊言“今諸侯以戶邑為制,不以裏數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