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第2/34頁)

(3)而當戰國之世,諸稱王者,率封其臣為侯。是時之崛起者,大者望專制一方,小者亦圖南鄉稱孤,皆是物也。諸侯之相王,及漢初之封建,皆列爵二等,職是故耳。

高祖雖滅項籍,然謂一人可以專制天下,此當時之人心所必不許,而亦非高祖之所敢望也。(4)是時之所欲者,則分天下而多自予,使其勢足以臨制諸侯;又多王同姓,俾其勢足相夾輔耳。秦郡三十六,而漢初得其十五;語出《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漢書·諸侯王表》仍之。齊召南曰:“此以秦地計之。內史一,河東二,河南、河內即三川郡三,東郡四,潁川五,南陽六,南郡七,蜀郡八,巴郡九,漢中十,隴西十一,北地十二,上郡十三,雲中十四,以《史記》言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推之,則上黨郡十五也。若計高帝所自立之郡,則不止於十五矣。”見《漢書殿本考證》。又王子弟以大封由此也。高祖之不可信,韓信、彭越等寧不知之?猶奉之以帝號者?帝之與王,各有其君國子民之實。謂帝者可以隨意廢置其王,固非其時之人所能信。抑後來高祖之滅異姓,非詭謀掩襲,即舉兵相屠,此猶楚、漢之相爭,初非共主之征討也。是時所務者,為鋤異姓,樹同姓,惠、文以後,則所患者轉在同姓矣。於是眾建而少其力之策稍行,封建遂名存實亡矣。《漢書·王子侯表》言:王莽擅朝,偽褒宗室,侯及王孫,居攝而愈多,猶此策也。

漢初列爵二等,特依戰國以來故事。王莽秉政,乃列爵五等,地為四等,而去王封。(5)案王為專制一方之名,漢後來之諸王,既無其實,而襲其名,則為不正,去之是也。後漢光武建武十五年,朱祐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諸王為公。帝即施行。及十七年,廢皇後郭氏為中山大後,進右翊公輔為中山王。其余九國,皆即舊封晉爵為王。至十九年,又進趙、齊、魯三國公爵為王。蓋因廢後故而為是,可謂以私意亂制度矣。

《漢書·百官公卿表》雲:“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大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續漢書·百官志》:令內史主治民。天子為置吏。《續志》雲:國家惟為置丞相,其大夫以下,皆自置之。改丞相曰相。省禦史大夫、廷尉、《續志》多“少府”二字。宗正、博士官。大夫、郎、謁者諸官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改大仆日仆。成帝綏和元年,更令相治民如郡大守,中尉如郡都尉。”事由何武之奏,見《漢書》本傳。《續志》:大傅但曰傅。《注》引《東觀書》曰:其紹封削黜者,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其時有左官之律,附益之法,已見第四章第六節。《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十四年,詔有司申明舊制阿附蕃王法。《注》雲:“即左官律、附益法也。”又漢制,王國人不得在京師,亦不得宿衛,見《漢書彭宣》及《兩龔傳》。宮人出嫁不得適諸國,見《後書·孝明八王傳》。樂安靖王。後漢初,禁網疏闊,諸王引致賓客稍盛。然經沛王輔之禍,即不復自由矣。見本傳及《樊宏傳》。《三國·吳志·諸葛恪傳》:恪箋諫孫奮曰:“自光武以來,諸王有制,惟得自娛宮內,不得臨民幹與政事。其與交通,皆有重禁。”其防制之嚴如此。此固由帝室之猜忌。然諸王多生於深宮之中,長於阿保之手,雖有中駟,亦成下材。既多昏愚,又益淫虐。如江都王建、膠西於王端、趙敬肅王彭祖、長沙王建德、廣川王去等皆是。《景十三王傳贊》雲:“漢興至於孝平,諸侯王以百數,率多驕淫不道。”人民何辜,罹此荼毒?享虛號而不得有為,已為逾分矣。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雲:“漢興,至於孝文時,乃有弓高、壯侯韓瞆當,以匈奴相國降,故韓王信子。襄城哀侯嬰,以匈奴相國降,故韓王大子之子。之封,雖自外來,本功臣後。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亞夫守約而爭。帝黜其議,初開封賞之科。又有吳、楚事,至興胡、越之伐,將帥受爵,應本約矣。後世承平,頗有勞臣。”《外戚恩澤侯表》雲:“至於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於是寵以列侯之爵。又疇咨前代,詢問耆老,初得周後,復加爵邑。自是之後,宰相畢侯矣。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見下。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以高後欲王諸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脩侯犯色。卒用廢黜。是後薄昭、竇嬰、上官、衛、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後父據《春秋》褒紀之義;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浸廣博矣。”此漢代侯封之大略也。若執初約,多不相應。故後漢趙典諫桓帝,言恩澤侯宜一切削免爵土也。後漢建武二年,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余各有差。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者,並復故國。十三年,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前代之封,始於武帝。元鼎四年,封周後嘉為周子南君。元帝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成帝綏和元年,據通三統之義,封孔吉為殷紹嘉侯。旋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平帝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建武二年,以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以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衛公。先是元始元年,又封周公後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追謚孔子日褒成宣尼公。案封孔子後為湯後,唱自匡衡,成於梅福,見《漢書·福傳》。其時通三統與封聖人之後,並為一談,至此始分。後漢亦紹褒成之封,見《後書·孔僖傳》。魏文帝黃初二年,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