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代以降(第3/12頁)

還有人認為北魏是正統,歐陽修又反駁說,北魏不過是篡僭的夷狄,哪配稱正統呢?

所以說了,東晉南北朝的時候,東晉也不是正統,北魏也不是正統,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正統,即所謂“絕統”。正統有時而絕,不是一朝緊接著一朝的,那麽五行相勝,隋朝勝了哪個正統?五行相生,隋朝又從哪個正統裏生出來?純粹胡扯嘛。

歐陽修這篇《正統論》一出來,立刻輿論嘩然,各派閑人紛紛起而辯論。首先有章望之寫《明統》來跟歐陽修商榷,後來蘇軾也寫《正統論》——哪個朝代算正統,哪個朝代算“霸統”“偏統”“竊統”,等等。一系列詭異的名詞全都出爐,一直爭論到清初的王夫之。可是他們大多是在討論歷史問題,沒跟著歐陽修繼續對五德學說下刀子。

相反,還有某些人借著論正統,繼續哄擡五德。比方說跟歐陽修同為散文大家,推動古文運動的尹洙,他就曾經說:“天地有恒定的方位,歷法有恒定的參數,社稷有恒定的君主,人民有恒定的信奉,所以所謂君主啊,必須配合天地方位和歷法參數。”這還是在說人事跟虛而又虛的所謂天意、運道、歷法有關聯。

跟歐陽修一樣是歷史學家,曾幫忙修過《新唐書》的張方平則寫了《南北正閏論》,說:“凡帝王興起,必然要接受上天的符讖,按照正道更改名號,定下大一統的制度,推算歷法以應合五德……”話裏的意味就更明顯了。

張方平對於東晉南北朝,是堅持以北魏為正統的,對於歐陽修的發問,他回答說:“夷狄又怎麽了?夷狄入中夏便是中夏。想當初夏禹出自東夷,周文王出自西羌,得了天下以後,不都變成正統了嗎?為啥北魏就不能算呢?況且,漢朝把秦朝當閏統,直接繼承滅亡了六十多年的周朝,以此推論,北魏也可以繼承滅亡了六十多年的西晉嘛……”

兩個“六十多年”,好吧,他這兒湊時間來了。按照張方平的說法,正統是不會斷絕的,但是有可能靠個“閏”來過渡,只要這麽過渡一下,五德自然就接上了——左右不過六十多年,長乎哉?不長也。

真正的大地震是從王安石開始的。我們知道,王安石輔佐宋神宗搞變法,他的變法對與不對,成或不成,暫且不論,我們要說的是,變法運動在當時遭到了保守派的瘋狂攻擊,而保守派所利用的一大武器就是與五德聯系緊密的天災異象。一旦碰上點兒什麽風吹草動,保守派就會跳出來說:“你瞧,老王又惹老天爺不高興啦!”仿佛他們執政的時候就風平浪靜,不發大水,不鬧旱災,連流星都全藏了起來不敢見人。

對於保守派的這些論調,變法派當然要加以駁斥,於是他們針鋒相對地堅持說天災都是自然現象,跟人類的吃喝拉撒睡根本就沒有必然聯系。王安石本人就曾經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不管天象有什麽變異,祖宗有什麽成法,士大夫有什麽反對意見,我全當他放屁,我行我素,不撞南墻不回頭。這話實在太狂了,後人就有評價說,你老兄啥都不怕,都不在乎,那權力靠什麽來制約?做好做壞靠什麽來評判?不過由此也可反推出來,當時反對變法的人主要是用所謂“天變”、祖宗成法以及百姓的抗拒心理來扯王安石後腿的。

雖然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他那麽狂,不失敗也難啊),但經過這麽一番論戰,更準確點兒說是經過這麽一番折騰,五德學說不禁元氣大傷,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直線下降。

可雖然直線下降,但還沒到如同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的地步,理由很簡單,因為統治者還用得著啊。比方說,南宋那位理學大宗師朱熹對於正統的觀念跟歐陽修很相似,只不過他不說“絕統”而說“無統”罷了,只不過歐陽修在三國問題上尊曹魏為正統,朱熹尊蜀漢為正統罷了,教學大綱差不太多,只是在劃重點上有點兒分歧。但是朱熹並不反五德,他的學生沈僩曾經直截了當地問他:“五德相生相勝的兩種說法,歷朝歷代建國的時候都不廢除,真的有道理嗎?”朱熹回答說:“應該是有道理的,只是從前那些推算五德的家夥都沒有算對。”可到底怎麽樣才能算對呢?朱熹卻沒明說。

他還有一個弟子,名叫金去偽,也問過類似的問題,朱熹回答道:“萬物都離不開五行,所以五德的說法也就肯定有道理。為什麽算不對呢?主要是因為遠古的那些事情,經書上都記載得太過簡略。”金去偽又問了:“那麽五德循環,不知道是相生對呢,還是相克對呢?”朱熹明確地指點他:“相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