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臥榻之側難容鼾睡——清軍江北大營、江南大營的首次崩潰

早在1853年3月27日,即太平軍占領南京的第八天,時任湖北提督的“欽差大臣”向榮已經在朝陽門(現中山門)門外的孝陵衛建營築壘,此即“江南大營”。4月16日,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

1854年下半年,由於琦善病死,江寧將軍托明阿繼任江北大營統帥。病死的琦善,不是別人,正是1840年接替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英國人議和的偷割香港的那位爺。他曾被道光帝逮治,不久釋放,後任四川總督。1853年,他奉命鎮壓太平軍,僅一年多,老哥們就“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太平軍在1853年3月19日占南京,3月31日攻克鎮江,4月21日攻占揚州,所以,這三處地方,構成了“大天京”的概念。揚州在1853年底即被清軍奪回,太平軍在江北只能以瓜洲為軍事據點堅守。

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尤以向榮的江南大營為重要。向榮老將,紮立大營後,即派軍東攻鎮江,南守東壩,這就堵死了太平軍攻取蘇州、常州的去路。同時,他又派兵西守寧國,北擊蕪湖,由此也守住了皖南入浙江的宣城(時稱寧國府)門戶,保證了自浙江運送的餉糧能及時運至。

向榮這個人是太平軍的死對頭。1952年中國史學會主編的厚厚八大卷《太平天國史料》中,僅《向榮奏稿》就占了整整一大卷。向榮,四川大寧人,字欣然(真是“欣欣向榮”呵)。此人非士人非貴族,最早在甘肅固原當兵,為當時的提督楊遇春識拔,常年征戰於青海、新疆等地,積功至甘肅鎮羌營遊擊。道光十三年,時任直隸總督的琦善很賞識向榮,調他回京城訓練京營,累遷開州協副將。道光二十七年,擢為四川提督。道光三十年,向榮又參與平湖南李沅發之亂。拜上帝會初起,時任巡撫的鄭祖琛無能,鹹豐帝親自下旨,調當時在軍中頗有威望的向榮為廣西提督,專門主剿廣西剛剛崛起的太平軍。早期的大黃江、牛排嶺等戰,向榮力戰,屢屢成功,得清廷“霍欽巴圖魯”賜號。不久,由於新任巡撫周天爵與向榮不睦,致使上下不能協同,被包圍的太平軍乘機竄去象州,向榮本人因此遭降三級的處分。大學士賽尚阿來廣西督師,向榮與烏蘭泰二人合剿太平軍,開始還算順利,但未幾就大敗於官村。太平軍陷永安州,向榮遭削職處分。隔了數月,永安得復,向榮復官。但是,他與同為大將的烏蘭泰又不和,清軍屢屢貽誤戰機。太平軍攻桂林不成,由興安、全州竄入湖南。朝廷盛怒之下,準備把向榮削職發配新疆。好在賽尚阿保他,讓他率兵追擊太平軍。在湖南,向榮於瀏陽門、嶽麓山等處屢次得勝,解長沙之圍大有功。太平軍北走,陷嶽州,入湖北,直擊武昌,諸部官軍僅敢遙遙尾隨,賽尚阿等人因此均遭罷黜。由於向榮多次使危城得保,清廷不僅沒處罰他,反而復任他為廣西提督,提軍援武昌。武昌被太平軍攻克,向榮仍然被授湖北提督一銜,不久為“欽差大臣”,專辦軍務。太平軍主動放棄武昌沿江東犯,向榮上奏“克復”武昌,躡追太平軍。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向榮總算能在通濟門及七橋罋等地打了幾場勝仗,進屯孝陵衛結營。清廷為了鼓勵他,賞“黃馬褂”,讓他與琦善分掌江南、江北軍事。如此老將,與太平軍自廣西而湖南,自湖南而湖北,自湖北而江蘇,轉戰幾年,向榮可謂沒功勞也有苦勞。

向榮建江南大營後,不時進攻南京城,在東南各門樓與太平軍交戰,還打死過石禎祥等很有名的“賊將”。但是,在96裏周長的堅城面前,清軍攻入南京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向榮絞盡心機,又調集水軍,積極控制南京附近的長江水面。

1855年(鹹豐五年),在上海剛剛平定“小刀會”的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率軍攻鎮江。南京的楊秀清大恐。因為向榮扼長江水路,如果鎮江、瓜洲等地再失,清軍合軍於江南大營,南京壓力將變得非常大。於是,楊秀清發軍東援鎮江。

年底,聽聞太平軍出援鎮江,向榮迅速抽兵駐紮於東陽鎮。吉爾杭阿派總兵虎嵩林率二千多人馬在鎮江以西高資鎮布防。由於向榮布兵有方,其手下德安、張國梁兩總兵能戰,三支準備由南京出援的太平軍均被阻擋回去。無奈之余,楊秀清只得下令從長江上遊的蕪湖、三河、和州等地調兵回援,以秦日綱為主帥,統領冬官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人,各自提兵東援鎮江、瓜洲。

秦日綱很有頭腦,他先派出一軍在仙鶴門與向榮主力張國梁等部交戰,吸引注意力。東王楊秀清也派人從南京龍脖子一帶出兵,以分清軍兵勢。如此,赴援鎮江的太平軍沿江而進,以泰山壓頂之勢直撲清軍。1856年2月1日,清軍不敵,由龍潭退至下蜀街。雙方交戰幾日,最終血戰之後,太平軍攻占下蜀街。一直堅守鎮江的太平軍守將吳如孝執行楊秀清命令,數次從鎮江開城突出,準備與下蜀街一帶援軍會合,合攻戰略要地高資鎮。雙方相持,互有殺傷。